2008年6月17日是第1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2008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防治土地退化以促进可持续农业”。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过度耕种放牧和滥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加剧了荒漠化对人类的威胁。
荒漠化现象的加剧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197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呼吁全世界与荒漠化作斗争。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世界荒漠化问题会议,提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的行动纲领。1994年11月1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同年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委员会)的建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联合国大会还将2006年定为“防治荒漠化国际年”。
林业局:截至目前我国已治理12%沙化土地.(2004-06-18 07:50:16)
干旱日又名世界防治荒漠化.
目前,中国石漠化土地面积涉及8省区460个县(市、区),2.2亿人口受石漠化之害。
记者从在贵州毕节召开的“中国(毕节)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高层论坛”上了解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形成的中国石漠化土地分别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和74%,人为因素已成为中国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据监测,目前,中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96万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38万公顷,涉及贵州、广西、云南等8省区460个县(市、区),人口2.2亿,并且仍以每年2-4%的速度扩展。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说,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这是石漠化的形成的基础条件。而岩溶地区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祝列克说,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农业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而由于耕地少,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由于缺乏水保措施,新开垦地土壤流失严重,土被冲走,石头露出。此外,乱砍滥伐、乱放牧也造成这些地区森林面积减少,地表失去保护,加速了石漠化发展。
据国家林业局的统计分析,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