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钧儒行书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名称】沈钧儒行书轴

【类别】中国书法

【年代】现代

【作者】沈钧儒

【简介】

我们这里看到的这件书作,是沈钧儒为荣宝斋书写的行书轴,所书内容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书于1956年4月。该作为纸本,纵98厘米,横45厘米,共6行97字,现藏荣宝斋。

沈钧儒是一位政治活动家,倾其毕生精力追求真理,追随历史前进的脚步。他曾任民盟中央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亲密的战友、卓越的民主战士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周恩来总理赞誉他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董必武副主席称他是“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沈钧儒无意成为书家,其成就也不在书法领域。因其政治影响和社会地位非同一般,故我们可以称这样的书法作品为名人手迹。

沈钧儒生长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一生以文人的身份名世。文人多半会使弄毛笔,说不准什么时候兴致上来,就写上几笔。因此他写起字来没有什么压力,书写心态非常平和,无须炫耀技法,无须追求什么视觉冲击力,从作品里根本找不到卖弄技巧之类的成分。沈钧儒对作品的书写充分显示了平和自然的一面,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体会到他那份从容不迫的心境。

这件作品通篇书写流畅,收放自如,结字匀称灵活,字形端正稳妥,做到了远离霸阵之气、涤除躁动之气和了无烟火之气。但我们如果以艺术的眼光来审视这件作品时,又会发现许多不足,例如线条的质量不高,有不少地方写得软弱乏力;结字境界也不高,只是停留在端庄稳妥的层面上;个人的风格面貌就更谈不上了。也就是说沈钧儒在书法上最值得我们崇尚与学习的就是他的书写心态,那份优雅、那份闲适、那份自信,值得我们仔细体会、永远借鉴。

沈钧儒(1875—1963),浙江嘉兴人。字秉甫,号衡山。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赴试,成为我国封建科举制度下最后—批进士之一。1935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回国后从事立宪活动,辛亥革命时参加南社。五四运动时期,从事新文化运动。1926年后,任浙江省临时政府政务委员兼秘书长、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等职。1932年底,参加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5年与邹韬等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因触怒当局而遭入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沈钧儒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1941年倡议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1942年任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1949年后,历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等职。著有《寥寥集》、《家庭新论》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