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下宫之难一词见于《史记·赵世家》:“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这是春秋中期,在晋国出现的一次由卿族倾轧而导致的灭门血案,最终赵氏家族在这次政变中突然崩塌。
【出场人物】晋景公——当时晋国的国君。
赵朔——赵盾之子。
赵同——赵盾异母弟,赵衰与赵姬长子。
赵括——赵盾异母弟,赵衰与赵姬次子。赵盾感念赵姬恩情,日后将赵氏宗主之位让给赵括。
赵婴齐——赵盾异母弟,赵衰与赵姬幼子。
屠岸贾——《史记》中为晋景公宠臣,这次血案的行凶者。
赵旃——赵穿之子,赵盾之侄,已别为邯郸氏。
赵庄姬——赵朔之妻,晋景公的姐妹。
栾书——栾盾之子,六卿之一,后位列中军元帅。
郤锜——郤克嫡子,六卿之一。
韩厥——赵氏家臣,后位列中军元帅。
程婴——赵氏家臣
公孙杵臼——赵氏家臣
赵武——赵氏孤儿,赵朔之子,后位列中军元帅。
【传奇故事】司马迁先生在作《史记·赵世家》中说道:晋国赵氏家族在赵盾时期曾经执掌晋国朝政,就连当时的国君晋灵公都惧怕他。晋灵公年幼顽劣,宠信奸臣屠岸贾。屠岸贾为己谋利,于是与晋灵公串通一气,屡次刺杀相国赵盾,未遂。后赵盾逃匿,但是还未出国境,赵盾的族弟赵穿弑灵公于桃园,又迎赵盾,赵盾得以继续掌权。赵盾拥立公子黑臀,是为晋成公。
晋成公即位后,完全委国政于赵盾。屠岸贾失势,心里暗中记恨赵氏,但惧于赵盾的权威,不敢作乱。赵盾死后,屠岸贾又得宠于晋景公(晋成公之子)。屠岸贾认为时机成熟,就告遍诸将:“当年赵穿弑灵公,赵盾虽然不知道,但是仍是贼首。以臣子弑君主,而他的子孙在朝堂,那还怎么惩罚罪恶之人呢?请诛杀赵氏!”这时曾为赵氏家臣的韩厥却反驳道:“灵公遇到贼人,赵盾正在逃亡,我们的先君(即晋成公)以赵盾没有罪,所以并不诛杀。如今你们要诛杀他的后代,这是违反先君的意思而乱开杀戒。”屠岸贾不听,决意要下手。
韩厥心急,亲自到下宫(赵氏的宫室)要求赵朔赶紧逃亡。赵朔不愿意,说道:“如果你不让赵氏绝嗣,赵朔死而无憾。”韩厥答应了,回去便称病不出(在《东周列国志》中,赵朔与夫人赵庄姬作生离死别,并告诉赵庄姬:“如果生男子,他就叫赵武,当为赵氏复仇;如果生女子,她就叫文嬴,赵氏宗庙就该灭亡!”)。屠岸贾不请示国君而私自带领诸将攻打赵氏于下宫,屠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东周列国志》还提到赵旃害怕受到牵连,逃亡了),尽灭赵宗。
赵朔的妻子赵庄姬是晋成公的姐姐(实际上为晋成公之女),已经怀有赵朔的孩子,逃至公宫(晋宗室的宫殿)藏起来。赵朔的一个门客叫公孙杵臼,公孙杵臼告诉挚友程婴:“你为什么不死呢?”程婴说:“赵朔的妻子肚子里有子嗣,如果幸运得到男子,我一定照顾他,奉养他;假如是个女子,我会去死的。”后赵庄姬分娩,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屠岸贾听说了,到宫中搜索。赵庄姬将婴儿赵武藏在自己胯下,祈祷道:“赵氏宗族如果绝嗣,他就会哭叫;如果不该灭亡,就不会出声。”屠岸贾搜索时,赵武竟没有啼哭,屠岸贾没有搜到。赵武脱险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这次没有搜到,以后一定还对再来搜查,怎么办?”公孙杵臼问:“保卫婴儿与死,哪个更难?”程婴回答:“死来的容易,拥立少主难啊!”公孙杵臼说:“赵家的先君们曾厚待您,你来干难事,我干容易的事吧,我先死!”于是两个人计划着拿别人的婴儿充数(《东周列国志》中称充数的是程婴之子),藏于山中。程婴骗诸将:“我程婴不能拥立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两金子,我告诉赵氏孤儿的下落。”诸将高兴,成交,出动军队随程婴攻打公孙杵臼。公孙杵臼骂道:“程婴,你这个小人!当年下宫之难没能随主公而死,与我共谋藏匿赵氏孤儿,如今又出卖我。即使不能扶立少主,又怎么忍心出卖我们?”抱住婴儿大呼:“老天啊!老天啊?赵氏孤儿有什么罪啊?求你们让他活命,只杀我公孙杵臼就可以了……”诸将不干,将婴儿与公孙杵臼一并杀死。诸将都以为赵武已死,很高兴,以为斩草除根。然而真正的赵氏孤儿尚在人间。之后,程婴保护赵武一起隐居于深山之中。
就这样,程婴与赵武在深山中居住了15年,晋景公生了病,一占卜,得知是大业(大业为嬴姓,赵氏的先祖)的后代们在从中作祟。晋景公问韩厥,韩厥是知情人,于是劝诫晋景公:“大业的后代在晋国绝嗣的那不是赵氏家族吗?中衍之后,都是嬴姓族人(【注】:赵衰一族为嬴姓赵氏)……如今我们的君主却独灭赵氏,国人都很痛心。只希望国君能够处理它。”晋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世子孙吗?”韩厥顺水推舟,俱实以告。于是晋景公与韩厥谋立赵孤,召来藏于宫中。诸将入宫来给晋景公探病。晋景公公开将赵氏孤儿带入朝堂。诸将不得已,都把责任推给屠岸贾。于是让赵武、程婴拜见诸将,诸将反而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灭掉屠氏家族,晋景公把当初的赵氏田邑还给赵武(在《东周列国志》中称是晋悼公听由韩厥之言,才为赵氏平反昭雪)。
等到赵武行弱冠礼,程婴于是向诸大夫辞行,对赵武说:“当年下宫之难,赵氏家臣多殉职。我不是偷生,而是思念扶立赵氏的后代。今天你已成年,恢复了爵位,我将到九泉之下去见赵盾与公孙杵臼。”赵武不愿意程婴离开他,哭泣不止想留住程婴,程婴还是选择了自杀。
【众说纷纭】但在《晋世家》《左传》中都提到过晋国赵氏灭族事件,却没有像司马迁先生讲述得这么传奇。血案发生的原因不同、时间不同,行凶人物不同,就连受害者也不尽相同。
1. 时间不同
《史记》记载下宫之难发生时间是在晋景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97年。这一年天下发生了一件大事——邲之战。邲之战前,赵朔、赵旃、赵同兄弟都随军出征。
2. 凶手不同
在《赵世家》里介绍,凶手屠岸贾,但是在其余史书中对屠岸贾一人只字不提。
3. 受害人不同
《赵世家》中称死者有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受波及的还有赵旃。但是《左传》中却只说到有两人原(赵同)、屏(赵括)。赵朔不知道上哪了;赵婴齐提前去了齐国;赵旃非但没有被杀或被驱逐,反而因为他也是赵叔带的后人,竟然继承了赵氏的香火,进入了卿大夫行列,发展得不错啊
4. 原因不同
《赵世家》中称屠岸贾为了给灵公报仇,像是一时心血来潮,如同晴天一个炸雷。但《左传》们却抖露出赵家的一桩丑事——赵庄姬与赵婴齐通奸。他们二人东窗事发,赵同、赵括发配赵婴齐到齐国。赵庄姬因此记恨两位叔公,告发赵同、赵括将要谋反,晋景公命人攻打赵氏,赵氏遭灭门。
【真伪和从】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2500年,但赵氏孤儿还是家喻户晓,不少人对这个故事都耳熟能详。但是这也是一段被小说、演义所笼罩的历史。
《史记》自相矛盾。最不够意思的还是太史公先生,仅仅《晋世家》与《赵世家》里在对下宫之难的记载就大不一样,《晋世家》与《赵世家》都是出自司马迁的手笔,都是《史记》的一部分。
《韩世家》与《赵世家》遥相呼应:“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後无祀,以感景公。景公问曰:‘尚有世乎?’厥於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程婴、公孙杵臼之藏赵孤赵武也,厥知之。”
《晋世家》中:“(晋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後,复与之邑。”
如果通篇考虑,个人认为以《左传》与《史记·晋世家》的记载更为为可信;而史记中《赵世家》与《韩世家》的记载漏洞太多,传奇色彩太浓,理由如下:
①关于赵武的年龄。《左传》记载,前542年春,鲁国的叔孙豹说:“赵孟将死矣……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叔孙豹参与赵武的会盟在前543年,根据这个记载,赵武在前543年不满50岁,则其出生大致不会早于前592年。而根据《赵世家》的说法,赵朔于前597年即死,则赵武的出生不可能晚于前596年,这个差距甚大。
②关于赵同。《左传》记载:前594年,晋军打败了赤翟并下灭了赤翟建立的潞国,派赵同到周王朝那里去献俘虏,周王室的刘康公看见赵同十分傲慢不敬,就预言:“不及十年,原叔(赵同)必有大咎(大难),天夺之魄矣。”而根据《赵世家》,赵同此时早已被杀,不可能再去献俘。
③关于赵括。《左传》记载:晋景12公年,即前588年,“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赏鞍之功也”。但据《赵世家》,赵括已经死了9年了。
④关于赵庄姬。《左传》记载:前597年,赵婴因与赵庄姬私通。而《赵世家》对此并没有任何交代,只提到她作为赵武的母亲,是如何如何的要保全赵家的最后一点血脉,感觉是个贤妻良母。人品的差别也太大。
⑤关于赵婴齐。《左传》记载:前587年,赵婴齐与赵庄姬私通,于第二年就被发配至齐国。而据《赵世家》,赵婴已死于前597年。《赵世家》对赵庄姬与赵婴的丑事没有任何交代。
⑥关于赵旃的官运。屠岸贾灭赵氏的口号是当年赵穿弑君。赵穿已经别为邯郸氏,而赵旃正是赵穿的宝贝儿子。结果闹到最后,身背一个莫须有罪名的赵盾,他的子孙被杀,直接行凶的赵穿之子赵旃反而没有受到太大的牵连,这说不过去。而《左传》记载前588年,赵旃为卿,生活得很滋润嘛!
⑦关于屠岸贾。屠岸贾是何许人?怎么会可能有那么大的本事,不经过晋景公,直接抄毁朝中最大的世卿家族。就算是三军司马韩厥反对,结果反对无效。这个人真是不简单,如同齐天大圣一般神通广大……
那么司马迁为何会在著作《史记》时,前后矛盾如此之大呢?
这大概就是司马迁广纳千言。在著《晋世家》时,以《左传》《国语》等为主,但是在著《赵世家》《韩世家》则采用了不同的历史资料,即赵国的史料。《左传》还是最公允的,实话实说。司马迁先生研究史学往往带着较为浓厚的个人色彩。在记述赵国的历史时,赵国极可能会对自己祖辈的丑事有所避讳,况且这个祖还是直系祖先。赵朔的遗孀赵庄姬守寡却与叔公通奸,那么这样连赵朔的失踪都显得很神秘,那请问赵武是谁的孩子?
秦始皇不知道是该叫赵政还是吕政?父亲是赵异人还是吕不韦?不就是《秦始皇本纪》与《吕不韦列传》中的记载差别过大,弄成千古疑案了吗?既然家丑不便外扬,于是他们就从晋国的历史档案中翻出一个叫“屠岸贾”的作替罪羊(也可能攻打赵氏的刽子手就叫屠岸贾)。赵氏那场劫难无法抹去,于是就把一切责任推到了这个“屠岸贾”的人的头上。认真看看春秋史,屠氏不属于晋国的一流豪强家族,即便真的很得宠,官衔很大,释放的能量依然很有限,至少对赵家构不成致命威胁。《赵世家》对晋国其余大族(除开韩厥)都不提,屠岸贾所带领的“诸将”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物拼凑而成?赵世家也不提,似乎本就想掩饰什么。非常暧昧!
那么只有一种解释,《晋世家》《左传》可信,《赵世家》《韩世家》是司马迁在为赵家人圆谎。记述赵世家时,司马迁完全把自己当做是一个赵国人,对于赵国先祖们的丑陋之事还是不提为好。那么下宫之难后出现的传奇小说当为战国时,赵国史料的刻意雕琢,再加上司马迁的妙笔生辉,这个故事反而比历史更加让人回味。
【追寻史实】家族分歧晋襄公之后,赵盾权倾朝野,赵氏一族独大晋国。赵盾崩逝,郤缺继之为国家执政。郤缺是赵盾一手提拔的优秀政治家,与赵氏关系密切。郤缺执政后,便将胥克赶出六卿,提拔赵盾的儿子赵朔为下军佐。
赵盾死后,留下了雄厚的家底,却形成了权威真空。赵盾的两个异母弟——赵同、赵括为公族大夫,资历、功勋、辈分都比赵盾的儿子赵朔要高,且二人为人霸道,强横不知礼节,更不知天高地厚。在赵盾、郤缺当政时,他们早已养成了吃天喝地的纨绔之风,天不怕地不怕,并与朝中的荀林父、士会等人矛盾较深。前597年,郤缺逝世,荀林父执政,成为当权派。赵同、赵括仍然坚持赵盾时代的家族方针——亲近郤氏、先氏;压制荀氏、范氏;排挤栾氏、胥氏。
荀林父与士会的崛起实属必然,郤缺之子郤克与赵盾之子赵朔已经敏感的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积极地向当权派靠拢。他们二人认为形势比人强,不能再坚持传统,必须与时俱进。郤克的强硬作风使郤氏团结一致对外,而赵朔却无法与几位叔叔沟通,赵家因为政见不合而分道扬镳。前597年夏的邲之战就将赵氏的矛盾公之于众:
这年荀林父率领三军南征郑国,郑襄公已向楚庄王求和,荀林父召集诸卿大夫商讨军事,赵朔与郤克坚持拥护元帅荀林父,与士会、栾书等坚持退兵。然而赵同、赵括与中军佐先榖等人却要与楚军一战。战前的意见分歧这本属正常,但先榖在赵同、赵括的支持下,私自率领军队渡过黄河,擅离职守,公开无视荀林父的将令,这就是晋国的新老贵族矛盾的凸显。
赵氏的羽翼邯郸氏赵旃因为执政荀林父没有同意让其担任卿士而耿耿于怀,心存怨恨,便以请和为名,替荀林父向楚军宣战。整个邲之战,晋国高层矛盾不断,赵家更是尴尬:赵朔主和;赵同、赵括主战;赵旃捣乱。最终邲之战以晋国的惨败收场,赵氏一家人说三家话,也预示着家族危机的临近。
战败后,赵朔、赵同、赵括都在溃逃,眼见追兵将近,巧遇赵旃,赵旃说:“叔叔、哥哥,你们上我的马。”于是将自己军中的好马让予赵朔、赵同、赵括。这只是一个插曲,所谓“患难见真情”。大家都在危难中,逃亡只恐落后,而赵家此时却表现出难得的团结。赵旃之后还险些被楚军活捉……赵朔早亡随着荀林父、士会的相继告老,郤克为中军元帅,执政晋国;赵朔以中军佐之高位,辅佐郤克。两家本有可能重建当年的辉煌,却因赵朔的早亡而使理想成为了泡影。赵朔死后,其子赵武尚在襁褓中,赵家完全由赵同、赵括代理。郤克念及世交情分,强行拉赵同入六卿,为下军佐。前588年,晋景公为了褒奖鞍之战中戮力建业的功臣,扩大晋军的编制,设置六军十二卿:
中军将
郤克
中军佐
荀首
新中军将
韩厥
新中军佐
赵括
上军将
荀庚
上军佐
士燮
新上军将
士朔
新上军佐
韩穿
下军将
栾书
下军佐
赵同
新下军将
荀骓
新下军佐
赵旃
郤克为了维护晋国的长治久安,委屈自己,成全其余世卿,可谓用心良苦。荀氏、赵氏都有三人入围,范氏、韩氏亦有两人为卿,郤氏、栾氏只有一人。赵氏似乎在赵朔死后,家族力量有增无减。
这次扩军实际上是诸卿又一次对国家资源掠夺与瓜分的高潮。晋国几乎每一次军队编制的改革都会伴随着剧烈的政治动荡,直至某一个或者几个家族被灭族。这一次又会是哪个家族将会遭遇不幸呢?郤氏疏远上文说到,晋国的赵氏与郤氏为世交,赵盾与郤缺、赵朔与郤克都是非常要好的政治伴侣,而现任的赵氏宗主赵同对郤氏并不感冒,他最爱接触的是他的同母弟赵括。而且这两个人这可谓一丘之貉、臭味相投。
郤克在赵朔死后,应该已经看出了赵氏的危机,但本着良心还是将赵同、赵括、赵旃都安排入十二卿。为了给郤氏的后人留一条发展之路,郤克也对炙手可热的荀氏大大提拔。这是郤克对家族路线的一次战略转移,也是郤克内心质变过程。因为赵朔死了,此时的赵家在赵同的统治下,暗无天日,已无人再与自己产生共鸣。郤克也在不由自主的疏远赵氏。
前587年,一代跛子元帅郤克逝世,临终前提拔栾书为中军元帅,这个位置本该属于赵朔,天绝赵家。栾书开始了对晋国长达13年的执政。郤克死后,儿子郤锜继之,为下军佐,辅助赵同。赵同、郤锜都是晋国有名的强硬派,性格相似,且同在下军工作,摩擦激烈。赵、郤两家的友好关系从此告吹,而栾书感激郤克的知遇之恩,与郤锜很快勾结在一起。赵氏内乱前586年,赵氏发生内乱。赵朔死后,遗孀赵庄姬守寡。赵朔的叔叔赵婴齐经常出入赵朔家中,照顾赵庄姬及其子赵武。不久就传出两人关系暧昧,随之而来的自然是铺天盖地的通奸绯闻。赵同、赵括实在无法容忍家里出现这样的丑事,找来弟弟,要处罚赵婴齐,声言要将其流放。赵婴齐求情:“如今家里有我在,所以栾氏不敢作乱,如果我走了,两位哥哥的恐怕就危险了!人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如果赦免我又有什么坏处呢?”结果赵同、赵括不同意,执意将其流亡齐国。
这个赵婴齐似乎与赵朔关系不错,是个思想开放的年轻人(赵婴齐与赵同、赵括年龄相差较大),对政局的形势发展颇有见地。他已察觉到赵氏危机的逼近,而且认定危难将会由栾书来挑起。此时的执政官栾书对赵家已动杀心,从赵婴齐的话中能够读出赵同、赵括依然与当权派栾书持不合作甚至敌视态度。此时的赵氏,没有了赵朔来打圆场;执政官栾书也远不像当年的荀林父、士会那么仁慈宽厚;曾经的盟友先氏已被灭族,郤氏的郤锜对赵同已厌恶至极。
赵同、赵括流放赵婴齐正中栾书下怀,赵氏的力量削弱,且与晋景公(赵庄姬为晋景公的姐姐,《赵世家》称其为晋成公之姊实属误载)的裙带关系也被剪断。
赵同、赵括仍然不知检点,“手抱千金入闹市”,到处招摇。赵氏的危机再度加深。
前583年,寡居的赵庄姬向弟弟晋景公检举婆家人,说“原、屏将为乱(赵同、赵括这两个家伙将要谋反)!”晋景公觉得事出突然,就咨询执政栾书,想问清事件的真伪,栾书早已对赵氏恨之入骨,为使晋景公坚信不疑,拉郤锜一同为赵庄姬作伪证。晋景公“确定”赵氏将反,于是号召诸卿大夫共诛反贼。
赵氏本就是晋国实力最雄厚的世卿大族,强大异常。而大家早已对赵同、赵括两兄弟的横行霸道极为不满,再加之灭亡赵氏后,大家分红每个人都可捞到不少油水,何乐而不为?于是在晋景公的号召下,诸卿各自出兵协助国君攻打赵氏于下宫,赵同、赵括被杀,赵氏大宗被灭。
一个百年望族就这样家毁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