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吕 男,1939年11月生,广东省湛江人。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研究院加工设计研究所任职。兼职中国管理科学院思维研究所广东海南分所特聘研究员,湛江海洋大学外聘副教授。成果:《提高管理系统运行速度的有效方法》,1992年11月专家鉴定通过,该成果具有普遍意义和有较好的技巧性,有一定的社会效益,有推广价值,该成果被《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选录入编,该辞典1998年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他负责科研课题《热作加工科技文献电脑检索》,1990年11月获得农业部专家鉴定通过,该成果对本单位科研工作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论文《微型机在多因素最优化筛选中的应用》等被选用。《多因素最优化筛选程序》等软件成果在《微计算机应用》等刊物发表,该两项程序曾先后被山东农业专科学校等多个单位采用,社会效益明显,深受广大用户的好评,并享有一定的社会声誉。
陈恒起 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曾任北京长城饭店人事培训部人力资源总监数年,1997年任《长城饭店金长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北京银泉大厦》总经理。后调任北京长城饭店公司董事会任办公室主任,现任北京长城饭店人力资源部总监。_80年代至今,陈恒起曾多次被派往香港、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培训、学习,使其更加丰富了国际上通用的集团化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并结合长城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洋为中用,建立了独特的中西合壁的用人之道,受到了国内外同行和中外方总经理的赞赏,陈恒起还先后在国内省、部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不少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及培训的论文,主持编写了《合资饭店劳动人事管理》、《西方管理在中国的应用——长城饭店模式与操作实务》、《旅游饭店职工岗位职责标准》、《银泉大厦操作务实》及《中国菜经典》等书籍;有些文章被《建国五十周年》中国文明丛书编委会,《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集》编委会,《理论前沿的思考》编辑部,《当代改革者风采录》中国改革发展系列丛书编委会等选用。1992年至今被全国旅游饭店管理协会人力资源培训中心聘为兼职教授,先后在北京、山东、吉林、浙江、福建、内蒙、辽宁、河北、四川、云南等省市,受邀讲授《饭店人力资源管理》。
陈弘法 男,汉族,呼和浩特市郊区人。1941年10月出生。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今内蒙古师范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本科学历。先后任中学俄语教师6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初为内蒙古中小学教材编写组)俄语编辑8年。1978年起任内蒙古教育厅教学研究室外语教研员,1994年起任教学研究室副主任。1987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3年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内蒙古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内蒙古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被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俄语教材特约副编审、教育部高中俄语教学大纲制订组成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目前主要从事中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从事苏俄文学作品和国外蒙古学论著的翻译介绍。主编《新俄汉双解教学辞典》(1994年,北京出版社)等,翻译苏联长篇历史小说《成吉思汗》(198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等,翻译蒙古史专著《蒙古史学史》(1988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等,尚有中学外语教学研究论文数十篇、蒙古学译文和论文近百篇发表在国内杂志上。论文、著作、译著共计400余万字。其中《蒙古史学史》获内蒙古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西方的蒙古史研究》获内蒙古社科优秀成果优秀奖。曾多次应邀任政府、商贸团组翻译赴苏俄。传略已收入《内蒙古人名录(社会科学)》、《中国蒙古学学者》、《中国当代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等近十种辞书,并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录》中。
陈宏吕 男,1939年11月生,广东省湛江人。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研究院加工设计研究所任职。兼职中国管理科学院思维研究所广东海南分所特聘研究员,湛江海洋大学外聘副教授。成果:《提高管理系统运行速度的有效方法》,1992年11月专家鉴定通过,该成果具有普遍意义和有较好的技巧性,有一定的社会效益,有推广价值,该成果被《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选录入编,该辞典1998年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他负责科研课题《热作加工科技文献电脑检索》,1990年11月获得农业部专家鉴定通过,该成果对本单位科研工作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论文《微型机在多因素最优化筛选中的应用》等被选用。《多因素最优化筛选程序》等软件成果在《微计算机应用》等刊物发表,该两项程序曾先后被山东农业专科学校等多个单位采用,社会效益明显,深受广大用户的好评,并享有一定的社会声誉。
陈宏遂 1940年6月生,江苏镇江人。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党支部书记、副处长,副教授。江苏省鲁迅学会会员,省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等。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和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30余篇,教学管理研究论文10余篇。主编著作2部,合作编写著作1部。1993年合作的《镇江师专教育实习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篇教学管理研究论文分别于1990、1997年获江苏教学管理研究会优秀论文三等奖。1997年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曾宪梓教师奖。
陈洪霄 男,1937年生,辽宁兴城人。大学学历,吉林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农学会会员,中国作物学会会员,吉林省遗传学会会员。1960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长期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吉林省科委、农业厅和国家“六五”至“八五”大豆育种攻关系列课题20余项。已培育出20余个新品种。主要获奖成果有:“吉林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搜集和研究利用”、“吉林省丰收计划”、“北方大豆品种资源系统分类目录”和“九农2号、5号、6号、9号、11号、12号、13号、20号、21号”等系列。均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和市科技成果奖。已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著作有《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志》和《现代蔬菜大全》等10余部。曾被吉林市委、市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专业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陈洪渊 教授(博士生导师)。男,汉族,1937年12月出生,浙江三门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任职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81-1984年在联邦德国美茵兹大学留学。曾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国家代表。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长期从事仪器分析的教学和科研。特别在电化学分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成就卓著。近年的科研方向为生物电化学、化学传感器和超微电极等。连续主持并完成"七·五"和"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15个项目的研究任务。已发表论文310多篇,合编著译《电分析化学词典》、《分析化学前沿》、《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化学》等著作。《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研究》获全国自然科学三等奖,《微电极新技术基础与应用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培养出博士22名,博士后3名,硕士20余名,进修教师和访问学者数十名;目前有在读博士后、博士生11名、硕士生4名。1998年被评为全校优秀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陈洪源 男,汉族,1940年12月出生,浙江平阳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杭州商业学校。历任温州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温州市商业委员会副主任,温州市统计局局长,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温州市财政局局长,温州市地方税务局局长,温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局长,温州市财政局党委书记。1961年8月应征入伍,1987年12月转业地方工作。任温州市财政局、地税局、国资局局长5年来,为全市深化财税改革,培养财源,增加收入,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全市财政总收入年递增26%,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陈鸿安 1938年6月生,江苏盐城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自控系计算技术专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副总工程师。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工程和工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7年109丙机大型晶体管通用计算机研制成功,获科学大会奖。该机稳定运动15年,被评为功勋机。在757我国第一台向量计算机研制中负责电路工程设计,该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投产审批人,该机获中国科学院1996年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7年电子行业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怀瑾 1940年1月生,壮族,广西上思县人。1965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农学专业。上思县科委副主任,高级农艺师。长期在老少边山穷县从事科技宣传推广普及工作,为改变山区面貌帮助山区群众脱究致富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在“两杂”推广、水稻高产栽培和实用农业技术推广上成果显著。3次被评为地、市科技先进工作者,3次获区级单位奖(其中区科委项目贡献奖和二等奖各1次、区农委农业区划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等。参与组织实施县制药厂、县糖厂科技项目,均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陈怀文 男,汉族,中共党员,1947年3月生于山西省昔阳县,1966年于平遥一中高中毕业后,因“文革”开始,国家停止高考招生,1968年下乡务农,1969年人伍,在连队参加国防施工,后调部队政治部,先后从事新闻、组织工作,1982年转业晋中行署(现改为晋中市政府)人事局至今,现任综合计划科科长。1987年兼任山西省行政管理学会晋中分会常务理事、秘书长,1988年取得助理研究员中级技术职称,1989年被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吸收为首批会员。在工作之余,坚持自学,1986年电大专科毕业,1996年取得自考本科学历,高中毕业30年后圆了大学梦。为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自身素质,注意结合本职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给领导献计献策。他的建议文章多篇被《决策参考》选用,供有关领导参阅。近十年来,所写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有30余篇被《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劳动人事报》、《中国人事》、《人才研究》、《中国政治》、《新华文摘》、《组织人事学研究》、《山西日报》、《人事》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其中20余篇获省地以上优秀论文奖,《试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人才流动》一文还获全国首届“人才研究新秀奖”,评委会评价此文“具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从现状向理想目标过渡的值得注意的问题和人才合理流动的具体形式及办法,对人事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还执笔参加了《山西人事四十年》、《乡镇行政管理学》等著作的撰稿和编写工作。由于结合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有成绩,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曾给记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