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
隋·慧远(523~592)着。原来有五聚,二四九科,分为十四卷,现存本只有四聚(缺第五杂法聚)二二○门,分为二十卷。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四册。作者慧远是法上的弟子,慧光的再传,而慧光则出于勒那摩提之门。据《续高僧传》卷八〈法上传〉载,法上本来著有《大乘义章》六卷(已佚)。慧远此书可能和法上之作有相承关系。
本书分为五聚︰(1)教聚,(2)义法聚,(3)染法聚,(4)净法聚,(5)杂法聚。
(1)教聚︰分三门,即众经教迹义、三藏义、十二部经义。
(2)义法聚︰分为二十六门。
(3)染法聚︰有六十门。又分三类︰第一,初烦恼义有三十门;第二,诸业义分十六门;第三,苦报义分十四门。
(4)净法聚︰有一三三门,又分因法、果法两类。第一,因法有一一五门;第二,果法分十八门。
(5)杂法聚︰文佚。由道宣的传说推考,应当包含二十九门。
西元六世纪初,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东来,传入世亲的学说。慧(惠)光亲承他们的教授,成为一代宗师。慧光的著作中有《大乘义律章》一种(已佚),由他采用‘命章开释’的方法以释经的情况来看,这部著作可能是慧远《大乘义章》的权舆(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七〈惠光传〉)。慧光的弟子法上学德为一时之冠,在魏、齐两代为大统将近四十年,领导二百余万的僧尼。他的著述除《大乘义章》六卷以外,还有《增一数法》四十卷(亦佚),这是把经论中所有名相,按照数目次序加以汇集编排,以便受持。现在我们看慧远的《大乘义章》以五聚摄法,一方面暗合境行果的次第,一方面每聚之中又以法数为次,就继承了中国佛教义学中这一个优良传统。
本书内容以慧远本人所宗的南道地论师义为主,对于当时流行的《毗昙》、《成实》,也处处予以精简。并对菩提流支之说作了率直的批评(如判教等),而一时传为南地论师所撰的《大乘起信论》,也多处引用,成为现存有关《起信论》的最古文献。至于每一义门中又诸门分别,自二门以至十一门不等。辨析法义是很详尽的。
在慧远的时代,中国大乘佛教派别尚未大兴,他这部著作总结这一时期以前中国所接受的全部大乘教义加以综合性的概括,可说是在大乘佛教发展过程中所作的出色贡献之一。后来唐代玄奘的弟子窥基撰《大乘法苑义林章》,根据师传之说对于教义中很多重要问题加以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是受慧远著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