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保定村特指一群中国农民在非洲扎根,群聚为村庄的一种创业发展的模式,且内部管理为类似于国内村庄的管理机制,由于最初由河北保定农民创造这种模式,故俗称此类村庄为保定村。
历史发展1999年以来,保定市为了拓宽国际市场,先后和非洲、欧洲、南美洲等地的一些国家建立双方政府间友好往来,然后动员保定企业和农民参与对口国的种植、养殖、加工、餐饮、采矿和贸易等行业,变传统的出口商品为“出口农民”,让普通的中国农民到国际上“洋插队”。这种模式一经推出,就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
保定村模式缘起1998年,当时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外贸出口日渐萎缩。时任保定外贸局局长的刘建军率队去非洲考察,考察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驻赞比亚共和国大使馆的朋友找到了他,请他一定要帮大使馆做件事。原来保定有一大群人在赞比亚滞留,签证过期了。但蹊跷的是,当地人民不让他们走,他们自己也不想走,问题是签证过期了,再不走就走不了,都过期七八个月了,大使馆的人希望刘建军做做这些村民的工作让他们回国。外交无小事。原来滞留在这里的人都是保定定州吕家庄的农民,前几年,他们跟随北京一个建设单位来援助赞比亚兴修水坝工厂,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多,与当地人成了好朋友。两年间他们发现非洲的水源非常丰富,而且土地肥得根本不用施肥,种什么产量都很高,很多地方看上去干旱不堪,其实只要一挖下去,地下水多得喷出来。工程结束后,他们就萌生了在非洲种菜的想法。他们与当地的黑人朋友一起种菜,种水稻,当年一公斤白菜可卖2.6美元,葱尤其贵,一根1美元;水稻,一年可以收获三季。不少中国的盆景植物,在这里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因为雨水充足,雨季时,每天一场雨,雨过就天晴。而且他们还发现,当地人对农耕知识几乎是零,对开沟挖井一类的地下水灌溉知识尤其不懂,一个中国最寻常的农民,到这里就是种植专家,可以“设帐授徒”,而如果是一个农技人员,那就可以在此坐享 “大师”的称号啦。显然,这里的钱比国内好赚几十倍,只要不懒,伸手就来,所以都不想离开。刘建军做了一整天的动员工作,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去。眼看着动员无望,刘建军正发愁回去怎么向大使馆交代,那些“赖在非洲”的老乡又给他出了个大难题:我们的签证延续手续请您办一办,还有我们的老婆、孩子能不能都给办过来啊?我们想孩子、想老婆,快得相思病了啊。回到赞比亚首都,刘建军只好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大使馆。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国内,工作之余,那些在非洲的老乡的面孔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他想这些人呆在国外也是有道理的。与其让他们没名没分地呆在异国他乡,不如帮他们办好签证,安心留在非洲发展。历经曲折,两个月后,刘建军不但帮那些非洲老乡办妥了签证,还帮他们的妻儿办了签证。
由于耕种技术相差太大,中国农民带去的一切都让当地居民觉得神奇先进。中国农民在当地异常受欢迎与尊重。
如此一来来此定居的保定居民蜂拥而至,久而久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规范与方式,主要为模仿国内的村庄管理模式,选举出内部的村长与村委会。
2005年7月11日蒙古国庆节之际,远在乌兰巴托的20多位保定籍人士齐聚当地一家中国饭庄,进行“村委会”选举,现场选出的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干部即刻走马上任,为全村各项工作服务。这就是被国际上称为“保定村”的中国农民海外创业模式,据悉,这样的“保定村”在海外已有48个,遍及五大洲27个国家。
“保定村”项目创始人、保定国际商务会长刘建军说,在蒙古的项目竞争不大,成功率高,是经过慎重选择,认真调研市场之后做出的投资计划,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丰富,价格比差很大。蒙古的铁矿含量特别高,有的高达50%;农副产品价格高,大白菜七八元一公斤;在蒙古国打一眼井,可得到200万元人民币;粮食、水果等商品大多靠进口;红砖落价后还能卖0.5元一块;露天采煤,运到价才100元人民币一吨。“保定村村主任”陈喜安的砖厂一个月生产 200万块砖,收入近100万元。
据悉,易县牛岗乡台底村陈来会一家四口到蒙古“插队”务工,年收入可盖两处房,买两台车,由贫困户变成了小康户。
“保定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国志激动地说:“我们这些在国外的同乡,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以前靠单兵做战,有事没人帮,有理没处讲。现在,有了集体插队落户的保定村,从心里感到底气足,腰杆子也硬了。”
评价有关人士这样评价“保定村”:把中国缺的资源拿回来,把中国多的人口送出去。这是符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重要举措,应当大力发展和推广。
经过各大论坛探讨-此为假消息,根本没有保定村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