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黄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942年,外国植物学专家Hatusima在巴东采集了一种新植物,因其与普通黄杨有所区别,于是命名为宜昌黄杨。它分布在湖北西部巴东、秭归、宜昌一带,生长于海拔30-300米的江岸、河岸或向阳处岩石上。

宜昌黄杨为三峡库区所特有,一种较矮小的常绿灌木,体高一般为15-30厘米,极少高达1米的,3月开花,7月结果。与我们常见的黄杨区别在于:它的叶片较小,叶片的两面没有侧脉,花中的不育雄蕊的形状为长柱状,花的苞片和萼片干后有红棕色线条等。

它也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可作绿篱。由于生长在江滩上,也可以定植在沟边等比较潮湿的地方。

三峡工程竣工后,三峡水库水位最高达到175米,这个水位以下宜昌黄杨将全部被淹没,只有175-300米生长的少量物种不会被淹没,但受到道路兴建、房屋搬迁、开垦荒地、过度放牧、移民的二次开发等间接影响也较大。

宜昌黄杨本身分布地域狭窄,又因三峡工程的修建,目前种群数量极少,已经处于高度濒危,现存野生物种可能在1000株以下。因其长期适应江水涨落,具有较强耐淹性,可筛选为三峡生态恢复物种,所以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据悉,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有较大量引种保存,现正在研究其种群恢复保存。对它的栽培,需要选择疏松,肥沃的砂质土壤或腐殖质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