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字妖包弼臣
包弼臣,名汝谐(1831-1919),晚年号谷叟,四川南溪人,出生于书法世家,据县志载,包弼臣的父亲包融芳“与父宽同入逸品,时有羲献之称”。不过相较之下,包弼臣在书记法上更有特色更有成就。
包弼臣艺术修养非常全面,诗、书、画俱佳,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在四川任学政,按试叙州(宜宾),对包弼臣大加褒奖,称他和同乡罗肃,宜宾赵树志为“叙州三杰”。包弼臣对何绍基也十分钦佩,苦学何字,几能乱真,但他真正获得成就的,则是他独创的“包体”。
包弼臣二十岁到了北京,受到写北碑的名书家、侍郎李文田的赏识,双方交情深厚。受其影响,接受了碑学理论,并对北碑进行了大量搜集研究。他勤于学习,每日写字都要写到纸铺满整个中堂的地面为止,即使在冬天,也写得汗如雨下。他写的字,整整堆了半间楼,
由于如此长期苦练,他三十多岁时已开始取碑贴之长开始创派,至五十岁时“包体”已达成熟。其风格为笔墨酣畅,痛快淋漓,既有北碑的沉郁雄强,又有南贴的潇洒飞动的神采。由于风格与流行书风迥异,被目为异端,落得个“字妖”的称号。但是他的艺术成就是令人佩服的,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书法家赵熙和于右任均对包弼臣的书法大为佩服。
包弼臣的书法在四川影响很大,习者甚多,他在资州任学政时,资州学字的人,几乎满城都在写“包体”。省内如峨眉、青城、青羊宫等到处都有他的墨迹。
据《益州书画钅录》记载,其祖父、父亲、兄弟子侄俱擅诗文书画。包弼臣幼承家学,聪慧用功,20岁左右即崭露头角,被当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赞为“叙州三杰”之一。他于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中举,先后主讲南溪龙腾书院、富顺三台书院,曾任盐源训导、邛州学政、资州学政长达20多年,培养出大批人才,清代蜀中唯一的状元骆成骧即出其门下。包弼臣多才多艺,能诗文,精绘事,尤擅书法。其书法融碑冶帖,雄强奇崛,苍劲老辣,别开生面,曾得到李文田、张之洞、赵熙、于右任等众多名家的高度赞赏,至今蜀中人士对其片纸寸楮犹视若拱璧,倍加珍爱。
包弼臣学书走的是由帖入碑、碑帖兼治的路子。其父(包融芳)其师(曾璧光)都是学帖高手,在他们的指导下,早年的包弼臣从学帖开始,遍临晋、唐、宋名家法帖,对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诸家用功尤深,由此打下深厚的帖学功底。1856年,25岁的包弼臣来到北京,谋求深造。其叔父包欣芳是进士,时任翰林院编修。由叔父引见,包弼臣得以请教耆宿,饱览历代名迹,眼界大开。乾嘉以来,“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包弼臣深受时风影响。在京5年,他购进北碑拓本上百种,日夜研读,刻苦临摹,由学帖转入学碑。此后数十年间,包弼臣在碑帖兼治的书学道路上孜孜石乞石乞,努力探索,取北碑南帖之长,为我所用,立志创新,终获成功,其书法被人称为“包体”。张之洞曾请其书联,赵熙见其书法亦叹之曰:“弼臣公书法雄厚恣肆,力透纸背,余自愧不如也。”
在清末书坛上,包体书法如异军突起,力振帖学颓风,颇受关注。保守派却视之为“异端”,斥之为“字妖”,大张挞伐。这从反面说明包体书法巨大的震撼力。时过百年之后的今天,保守派的喧嚣早已不复存在,而包体书法仍然是人们寻求、收藏、研究、借鉴的对象。
代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