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简介踢毽子,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民间体育活动之一,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

清代踢毽的技艺已相当高,也为中国古代妇女所喜爱。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曾赞美女子踢毽,说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味。

20世纪初,欧美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以后,踢毽子仍为中国青少年喜爱的体育活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河北、湖南、福建、山东等省市都举行过规模较大的踢毽子比赛。 1935年,旧中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曾把踢毽子列为国术比赛项目。女子盘踢我交踢的冠军是浙江的程月珍,男子盘踢冠军是上海的周克扬(成绩接近5000对),交踢冠军是南京的戴金尧(成绩140对)。程月珍盘踢成绩是1494对,交踢是36次。

器材古代,一般用羽毛和金属钱币做成的。发展到现在,毽子制作的种类繁多,除延用古代的办法以外,一般的说有三种。其一,用金属片为底,以纸剪成各种花色缨的纸毽。其二,以各种色布条为缨,以大组扣为底做的布毽。其三,以塑料做成的各色花毽。

毽子制作简便。只需用一小块布,包上一枚铜钱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开口的鹅毛管子,用针线缝牢,成为底座;再在未剪开的鹅毛管子上端里,插上七八根鸡毛就做成了。鸡毛最好是雄鸡的,又长又好看,也好踢些。现在商店里或地摊上有现成的毽子卖,不过,其底座往往是橡皮的,弹性大,踢重了稳定性差。

场地它对场地要求不高,只需一小块比较平坦的空地,五六平方米,三四平方米均可,越是技艺高的对场地要求越宽。在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场地面不受限制,只要平坦即可,主要根据参加人数和水平而定。例如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境地盛产桐油和油茶,踢毽水平高的人,站在枯饼上进行比赛或表演。

基本动作湘、鄂、渝、黔四省边境地区踢毽子的基本动作有:盘、拐、磕、蹦四种。

盘:用脚内侧交踢,俗称"盘毽子。"

拐:用肢外侧反踢,习称“打拐拐脚”。

磕:用膝盖将毽子向上弹起。

蹦:用脚尖踢毽,习称“叮叮猫打镖鸡”。

踢法一、单纯比踢的技术

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踢。着地的脚可以移动,也可以不准移动(俗称“定桩”);踢的脚可以着地,也可以不着地(俗称“悬”,比赛正式开始前,常用此法定参赛人员出场次序。)参加者可以依次轮换踢,连续踢得多者或先完成任务者为胜方。也可以“加宝塔”,即第一人踢一下,第二人踢两下……依此类推,周而复始,直往上加,到其中一人踢“死”为止。“死者”可向“生者”“抛毛”,即将毽子用手抛给人家踢,直到人家没踢到或你接到踢来的毽子为止。比赛再重新开始。

二、兼比踢的花样

最常见的是“打跳”,即毽子一抛,双脚同时跳起,用一只脚踢它。可以连续跳,也可以跳了踢,踢了跳。还有“打偷”,即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从背后“偷偷”去踢;“打环”,双脚跳起,一只腿弯曲起来,另一只脚踢;“打翘”,双脚跳起,一只腿向前伸直,另一只腿踢;“打剪”,双脚跳起,两腿向前作剪剪子动作,用其中一只脚踢毽子。此外,还可以故意用反脚踢,(注意:有人是左撇子,右脚则是反脚),或双脚轮换踢……

最后,介绍两种儿歌伴唱踢法。

1、里和,外拐,飘洋,过海

吟唱八个字,依次踢八下。其中唱“里、外、飘、洋、过”五个音节时用正脚各踢一下,唱“和”时用反脚向内踢一下,唱“拐”时用反脚向外踢一下,唱“海”时打一个跳。循环反复,看谁踢得多。

2、一锅底,二锅盖,三酒盅,四牙筷,五钉锤,六烧卖,七兰花,八把抓,九上脸,十打花

唱一句,踢一下,做一个动作。让踢起的毽子依次落在:一、伸直的手心里;二、伸直的手背上;三、五指窝成的“酒盅”里;四、伸直的两指(中、食)上;五、握紧的拳头上;六、撮起的手掌中;七、手指有曲有伸的“兰花瓣”上;八、抓取的手心中;九、仰着的脸颊上;十、跳起的一脚上。也是踢得多者为胜利者。

除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踢法。

毽子花式踢法介绍

毽子花式踢法介绍

毽子花式踢法有很多种,大致可分为两类:“软的”和“硬的”。软的一般比较简单,一只脚离地的同时另一只脚是着地的(双飞、一卯儿除外),正规比赛中大多数软的是不计数的(金狮、一卯儿通常会计数),软的通常只作为连接的动作,高手踢软的通常可以几百次甚至上千次而毽不落地。硬的通常是双脚同时腾空跃起(肖蹲儿类的除外),用其中一脚去踢毽子,另一只脚辅助做出各种花式动作。硬的比较消耗体力,通常高手踢硬的也可以连续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而毽不落地。

常见的踢法有以下几种:

软的

踢法

大脚板儿

用脚内侧踢

外拐

用脚外侧踢

绷鞋

用脚背踢,腿脚都要绷直了

膝膝

用脚背踢,膝盖要弯曲

咚咚

用弯曲的膝盖踢

双飞

双脚同时跃起,用脚背踢

剪子

一腿弯曲作迈步状,同时另一脚从后面用脚内侧踢

金狮

腿绕毽子一圈再将其踢起,分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绕法,分别称为外金狮和里金狮

一卯儿

一腿先向后抬起,再绕过站立的腿去抽踢毽子,此时另一条腿腾空盘起在发力腿前

落(lào)

让毽子自然落在脚背上,而不弹起

其它

Busnaiai、Busyeye等,非正规的踢法

硬的

踢法

肖蹲儿

一腿站立,另一腿从后面用脚内侧踢

掏肖

同肖蹲儿,只是毽子从两腿之间落入后面脚的内侧

正程

一条腿盘在另一条腿的前方,用后面脚的脚背踢

掏程

同正程,只是毽子从两腿之间落入后面脚的脚背

毡子

做迈步状,腾空而起,用后面脚的内侧踢,踢毽子的脚先落地

掏毡子

同毡子,只是毽子从两腿之间落入后面脚的内侧

筷子

一腿弯曲靠在另一条腿的侧面,跃起用起支撑脚的内侧踢

掏筷

同筷子,只是毽子从两腿之间落入后面脚的内侧

里掏

动作有点像剪子,做迈步状,只是键子是从两腿中间落到脚上的

拉掏

腾空而起,两腿呈括弧状,前面的腿从毽子上面绕过,用后面的脚内侧踢

其它

搓板筷子等,非正规的踢法

常见踢法中还有几个名词需解释:

1、干(gān):指连续踢硬的动作,可以是同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不同的动作,中间不带连接也不得夹杂软的动作。

2、缭:自由脚不着地连续地踢软的动作,或用自由脚通过软的动作在各种硬的动作中形成连接,连接过程中自由脚不可落地,否则整套动作宣告失败。

3、垫:硬的动作之间的一种连接方法(软的动作中只有一卯儿可用此法连接,硬的动作大部分可用此法连接),在一只脚落地的同时另一只脚离地,即不断换脚而在硬的动作间形成连接。

4、滴溜:硬的动作之间的一种连接方法,其中一只脚总是离地的,用同一只脚不停地踢硬的动作。

5、拉毛&吃毛:竞赛中输了的一方将毽子抛起让获胜的一方踢。

通常高手们可以熟练运用各种踢法,并通过自如的连接,变幻出无穷的花样踢法,类似平花里面由基本动作连接成的combo,非常好看。

竞赛方法踢毽子比赛有单人赛与集体赛。单人赛以每人踢毽的次数多少判定胜负;集体赛按个人技术高低分组,以总踢次数多少判定输赢。技艺高超者可连踢数千次而毽不落地。另有一种团踢,即一群人共踢一毽,当毽落到谁面前,谁可任意选择踢法将毽复踢给任何人,他仍以此法踢毽给任何人,毽掉在谁面前谁为负。

作用踢毽子以下肢肌肉的协调运动为主,功夫在脚上。锛、磕、拐、盘,转身稳步,起跳骗腿,前合后仰,在他人看来,就像欣赏跳舞。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以纵轴为中心摆动,带动远端供血最困难、动作难度最大的部位,增强了肌肉的力量和相应关节的柔韧性。盘、拐、绕等动作,缝匠肌、腘肌、股肌等腿部肌肉得到锻炼;而锛、磕、落等,足背肌、足底肌的作用必不可少。至于花毽儿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像“雾里看花”、“苏秦背剑”、“倒挂紫金冠”、“外磕还龙”、“朝天一炷香”等等,头顶、后背、脚跟、脚面等部位,毽子上滚下翻,滴溜儿乱转。这时,腰肌、髋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参与。骨骼肌的动静脉短路枝大量开放,下肢血流的动力性平衡得到维持。既增强了肌肉、骨骼的运动功能,又有效地预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尤其是办公族罹患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

长期低头伏案,颈椎前倾,疏于活动,容易得颈椎病;胸、腰等部位脊椎的生理弯曲失常,久之则拱腰驼背,成为所谓“办公室型体态”。踢毽子时,随着毽子的起落,脊椎各关节屈伸有节、有度,椎体的深、浅层肌及颈前、颈后肌等一张一弛的功能锻炼,避免了椎关节的僵化,增强了关节的稳定性,预防了颈椎病,修整了腰肢体态。踢毽儿时双上肢有节律地摆动,运动了肩、背部肌肉、关节,对中老年人罹患的肩周炎,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踢毽子还可以防治“亚健康”状态。踢毽子要求人的思想高度集中。瞬间完成踢的动作,技术到位,动作准确,毽子才能遂心着意。大脑皮层势必建立起新的兴奋灶,转移思维,“换换脑子”。对于调节高级神经活动、化解心理压力十分有益。毽子虽小,娱乐和艺术等功能俱全,魅力十足。心到、眼到、脚到;反应要灵敏,动作要迅速,相互配合要心领神会。很多人把踢毽子又叫“走毽儿”。大家围在一起,你一脚,我一脚,飞舞的毽子牵动着所有人的眼球,调动着所有人的责任感,激发着所有人团结进取的精神;稍微的不小心都会造成毽子起落中断。其间有说有笑,有喊有叫,有逗有让,气氛融洽、热烈;一旦落地,一片哗然,一片惋惜。心态的调整寓于小小毽子的腾飞起落。有效地防治了“亚健康”状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