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机械工程学院是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其前身为机械工程系及机械学系。机械工程系创建于1913年,1956年随校迁至西安,机械学系成立于1985年,两系在1994年6月合并组成机械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4个系:工业设计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机械电子工程系、仪器科学与技术系。15个研究所和4个教学科研中心,1个机械基础教学中心,1个教学实验中心以及1个工程训练中心。

学院聚集了众多机械工程领域中在国内外具有很高声誉的知名专家及教授,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学院现有教职工222人,其中教授48人(博士生导师32人),副教授54人,高级工程师16人,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全日制博士

、硕士研究生近1000人,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400人。

学院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学科2001年全国学科评估名列第4,机械设计及理论重点学科2001全国学科评估名列第2。设有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点和7个s硕士点),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机械工程学院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现已成为国家培养机械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多年来,为祖国的机械工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该院最有成就的校友之一。

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在教学和科研中获得国家级奖励7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成果近30项,承担了国家“973”、“863”、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等重点、重大项目20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1000余项,学院已经形成了创新务实的教学与科研体系。

机械学院一级学科

机械工程

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科包括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三个二级学科,是1998年我国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通过“211”及“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点建设,本学科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在科研方面,本学科一直活跃在机械工程学科与技术前沿。在动力机械摩擦学、动力学、故障诊断、CIMS、激光快速成形、数控技术、激光红外等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快速响应制造及摩擦系统学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

在科研环境方面,本学科包括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快速成形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现代设计与转子轴承系统”重点实验、“863/CIMS质量系统自动化工程实验室及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在人才队伍方面,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科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梯队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科研与教学队伍。本学科现有教师12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面向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要求,向以IC制造装备为代表的高速、高精密制造装备、制造信息工程、MEMS和纳米技术、生物制造等新领域拓展。开展现代设计及理论、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工程、工业设计、摩擦学系统工程、非线性动力学、工况监测与智能诊断及振动控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同时,还将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控制为手段,在高频响、高精度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及分布式能源系统(风能、太阳能、燃料电池)的智能管理及智能控制,机电系统的智能控制与智能机械等方向开展研究。力争实现本学科的跨越发展,使本学科成为国际知名的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全国高校中较早具有硕士、博士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包含有精密仪器及机械和测试计量技术两个专业方向。本学科现有博士导师8人,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其中博士学位人员超过60%,教授中45岁以下的超过40%,形成了一支梯队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近年来,本学科开展了MEMS、虚拟仪器、光电检测、智能诊断、智能传感器系统等学科前沿课题研究,已建立精密工程实验室、光学工程实验室、动态测试虚拟仪器实验室和西安交大-韩国三星联合实验室、西安交大-凌华科技联合实验室,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十五”攻关、973、863、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重点等重点、重大项目十余项,取得了国家级科研成果2项,省部级成果7项。

该学科的研究方向有:微型机械电子系统(MEMS)、精密测试与计量、智能传感器系统理论与技术、智能仪器与测试、光电测试技术、面向现场的计算机智能监控、机电设备网络化监测诊断、计算机虚拟仪器技术等,特别在MEMS、网络化诊断、光电检测等方面在国内有较大影响,总体学术水平属于全国领先水平。

今后,我们的主要目标是:①紧跟学科前沿,如MEMS与纳米器件,光学生物检测方法和技术,虚拟仪器,网络化诊断,保持学科的持续发展。②在重大工程领域作出有影响的成果。③注重科研成果产业化、工程化。以成果换资金、建基地、促发展。开展科研,促进成果转化。④注重队伍建设,加强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的水平。⑤积极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艺术学

设计艺术学在我国属于“文学”学科,其一级学科是艺术学。它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以技术哲学、工业社会学、心理学、工业生态学、生态美学、艺术史论、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为基础,以各种工程技术为背景。我院设计艺术学主要发展方向包括:

1.以我国现代化为目的,探索“以自然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探索规划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生活概念、生产概念、能源概念、交通概念、城乡概念、人居环境等。

2.人与物的关系研究。当前主要以人机界面为研究方向,其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动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知工程和交流理论。涉及到用户调查研究、用户模型研究、工业环境中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3.设计方法研究:包含(并不限)设计史论和艺术史论,传统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宜人化、跨文化等方面的设计方法研究。

4.审美心理学研究。这是从传统美学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新方向。

5.科学造型研究。以仿生为基础,从自然形态中获取有益的形态和结构,我们在激光快速成型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6.信息设计研究。其基础是认知心理学和符号学,信息设计主要包括信息表达研究(CAD、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应用),信息设计研究(信息含义、信息流、信息结构、信息理解)。

我院设计艺术学设有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和工程艺术设计博士学位。

机械学院重点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其前身是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创建于1953年,198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机械制造”博士学位授权点,1985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1992年经国家批准建立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这些年来,本学科开展了机械故障诊断、CIMS、激光快速成形、五轴联动数控、MEMS制造技术与微器件开发、IC压印光刻技术与设备等学科前沿课题研究。

本学科有以下研究方向:(1)快速响应制造。该方向以激光快速成形集成制造为核心,研究成果国外瞩目、国内领先。该方向正在向重大工程应用(汽车开发、节水农业)及生物制造等方面发展。(2)现代设计与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在CIMS中质量工程自动化方面作出了国内领先、国际上获得高评价的研究。在我国863计划CIMS方面为质量系统自动化带头单位。发展方向为基于网络的设计与制造。(3)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主要研究故障诊断、振动冲击噪声的控制,研究历史悠久,成果国内领先。该方向近期可望在智能监测与诊断、新型阻尼机理与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4)数控技术与机电控制方向。在多轴联动和虚拟轴机床的控制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 IC压印光刻技术与设备的研究。(6)MEMS制造技术与微器件开发,新开展的MEMS研究在微型传感器方面已有重要突破,并已获得工程应用,新的发展方向为纳米器件。

今后的主要目标是:①紧抓学科前沿,如MEMS与纳米器件,生物制造等,保持学科的持续发展。②在重大工程领域作出有影响的成果。如制造业信息化、汽车车身开发、数控、RP/M、IT制造装备等。③要注重科研成果产业化、工程化。以成果换资金、建基地、促发展。特别是拟在IT制造装备及数控方面建设基地,开展科研,促进成果转化。④注重队伍建设。⑤注意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本学科点的核心机构始建于1958年,1963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84年被批准为机械学博士点。目前,本学科点有院士1名, 兼职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8名,教授17名,副教授19名,形成了一支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经常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国际上同行的知名专家几乎都到此访问过,本学科的教授也曾应邀赴英、美、日、韩、港、台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做特邀报告。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建成“润滑理论及轴承转子系统”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成为“现代设计与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首批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现代设计与制造网上合作研究中心(西安)”。自1958年以来,对水轮发电机、汽轮发电机、压缩机等三大机组的摩擦学、动力学问题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把摩擦学从单个摩擦副的研究推向摩擦学大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摩擦学系统系统工程的概念,并注重于摩擦学与动力学的耦合作用的研究,为我国三大机组的摩擦学、动力学分析提供了大量的分析程序、计算数据和试验技术。并制定了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两个部颁标准。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证明了可倾瓦轴承不是天然稳定的,在国内做了许多首创性的工作。在上述方面的研究居国内同行科前列,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系统和摩擦学与动力学耦合为特色成为我国摩擦学研究的三大基地之一。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点多年来一直倡导基于知识的现代设计的研究和教育,特别强调新知识获取是创新设计过程的核心,并初步形成了一个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个学科点在支持产品创新的基础理论,如摩擦学设计、摩擦学系统的系统工程、纳米表面工程、流体润滑理论及轴承技术、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机械电子系统的控制、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等诸多领域有着长时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历史。近年来,本学科涵盖内容还进一步拓展到结构振动控制和工业设计研究等方面。并开展了基于知识的现代产品设计和基于互联网的异地合作设计、资源集成与共享这个前沿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所有这些,都为基于知识的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教育提供了丰厚和坚实的知识基础,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今后建设的主要目标:保持本学科点在若干研究方向上保持国内领先,并争取在有些研究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总的思路为通过学科建设,高质量完成已有的各项国家科研课题并争取新的国家科研项目,培养和引进一批年轻学术带头人;借助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进一步将本学科在摩擦学、动力学、振动与噪声控制、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机械电子等方面已取得的成果融入基于知识与网络的现代设计中,形成比较系统的基于知识和以知识获取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的理论体系,形成新的学科交叉点;使本学科成为我国培养高级产品创新人才并能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