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条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吴建堂 【大喜大吉】:规格:138x68cm。

★捻条画简介捻条画系以经特殊处理、制作后的纸页折叠成各式“捻条”代替毛笔蘸墨、蘸色所作的国画,具零乱美、粗犷美、苍劲美和洒脱、激放、斑驳、朴拙的视觉刺激和艺术特色,是绘画领域发掘出的另一种艺术思维论述和哲理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祖国传统艺术的宝库,世称“国画艺术的奇葩”。

★捻条画创始人吴道悲原名吴贵昌,笔名青江散人(1904年-1951年),青神县人。少时家贫,上公费农校,后考上几乎免费的雅安“上川南师范学校”,1927年,吴道悲经比他低一年级的青神汉阳人汪友安(又名汪永安)介绍加入地下党,同年,该校被军警包围,逮了6个学生当场枪毙,吴道悲翻墙逃脱,更名王姓,在荣县、宜宾一带教书3年。后进入成都师范大学艺术系,该系后合并到四川大学艺术系,系主任赵治昌、时任国民党四川省美协主席的张采芹等都教过他,他与邛崃名画家熊方舟是同班的尖子生。1932年毕业,因家贫,他靠边教书挣钱边上大学才完成学业的。艰贫的遭遇让他刻骨铭心,故大学期间就自名道悲。

★于偶然中发明的捻条画吴道悲1935年在躲避战乱时逃到山上,见眼前美景技痒而无毛笔,就用纸张折做捻条蘸墨画,出现独特的粗犷、零乱、柔和、野性等自然美,于偶然中发明了捻条画,并于1940年在成都举办捻条画展。当时对这种新画的赞誉和毁谤声都有,而徐悲鸿先生力排众议,在画展中间的桌上提笔写下“怪笔神功、独特无双”几个大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