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苏美尔组雕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名称】古苏美尔组雕像

【类别】雕像、石刻

【年代】公元前3500~前2500年

【原属】两河流域

【简介】

</CC>两河流域一些最古老的文化,诞生于公元前4000年的原始公社初期。作为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文明(希腊人把两河流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河间地),它可以分为埃尔-欧贝德、乌鲁克、捷姆迭特-那色三大文化分期。这些名称,是因产生文化的地域而命名的。乌鲁克文化期是三大文化期的中期,它的特点是发展了陶器。在这个时期,乌鲁克兴建了许多神庙,其中有用生砖砌成的高坛,据说它就是一座白庙的地基(所谓白庙,其名称由来于它有白色的墙壁)。

在两河流域的中部,巴比伦以东的哈法奇,史前考古家们还从一座神庙的废墟中发掘出许多保存完好的小雕像,其中最大的高约76.2厘米,据说它就是植物神阿勃(Ab);另一些雕像就形象的姿势看,可能都是祭司或供养人。这一组雕像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的眼睛都留出很大的洞,显然也和那一尊《女神头像》一样,是留作镶嵌彩石眼珠的,所以眼眶的空间都留得很大,具有夸张性。古代的艺术家们很早就善于用镶嵌手法,来加强人物的眼神,可见,作为人的五官中最重要的器官--灵魂之窗,早已不是现代人所独有的观念了。 这一组雕像都呈圆柱形状,而且双手都交叉在胸前,直立,姿态是程式化的。不仅如此,连雕像的头发、胡须也都和大型雕像一样,是精心地编织的,这反映出古代苏美尔人很注重头发与胡须的审美意义。这十几个祭司或供养人雕像的制作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700~前2500年间,现被收藏于伊拉克巴格达博物馆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