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飞红滴翠,是形容黄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由于高,故“飞红”;“滴翠”是形容这里的树绿。以“飞红滴翠”来形容黄山,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融入了作者对黄山的主观感受和印象。 第17段“啊,太阳!……才赞美和光明中诞生的一切吧”,从日出写到日落,进而探究人们对太阳亲和的感情。 本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激发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 从高空俯视,悬想历史,让人在欣赏黄山雄奇壮丽景色联想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此文是一篇解说词。文章从地质史上黄山的形成,写到了黄山的许多著名景观,诸如峰石,松树,烟云,日出,温泉等,着力赞颂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分段第一部分(1~3段):总写黄山。概括介绍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从地质史上说明其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4~17段):分别介绍了黄山的景观: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 第三部分(18段):介绍黄山的温泉。作者简介柯蓝,笔名亚一、木人,原名唐一正,1920年生,湖南长沙人。1935年就读于第一师范五十三班,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新闻文化工作。先后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先后任延安群众报社记者、主编。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写成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章回体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由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在十一个解放区用九个版本印行,还受到毛主席的推荐,由军调部带到大后方在香港出版,流行东南亚,被日本、苏联翻译。1945年写成反映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小说《红旗呼啦啦飘》在香港出版后受到文坛泰斗茅盾先生的赞扬,也被日本、苏联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的《早霞短笛》是中国第一部题材、形式多样的散文诗集,他首创提出了以中国散文诗的联组形式、载体论和散文诗的四大美学特征等理论,改变了中国散文诗的历史面貌。建国后,在上海历任《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副所长、《文艺月报》编委等职。1958年与文秋合写长篇小说《蔺铁头红旗不倒》。1961年回湖南深入生活,从事专业创作。我国第一个国际上获多次大奖的电影《黄土地》是根据他本人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的,创散文改编电影获国际大奖之先。他创作的传记文学《王孝和的故事》、《徐特立传--命运之谜》等也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并获大奖。他和夫人文秋共同创作的历史革命长篇小说《风满潇湘》是以毛泽东主席秋收起义为背景的,被湖南电视台改编为电视剧上演。《苏联大百科全书》也开设了关于他的辞条。由于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2001年中国作家代表大会授予他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委员。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专门开设了"柯蓝文秋文库",收集了他们的全部著作和手稿。柯蓝先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委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香港)中国散文诗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他的作品,《少年旅行队》被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科书。 作品与文秋合写的长篇小说《暴动》(原名《秋收起义》),以及反映海军战斗生活的长篇小说《祖国海岸》,短篇小说集《竹楼夜话》,散文集《起飞的孔雀》、《上海散记》、《火车上的少校》,散文诗集《早霞短笛》,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儿童文学作品《王孝和的故事》、《雾海枪声》、《马戏团的秘密》、《少年旅行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