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教师职称 : 副教授

学科方向 : 生物技术

性别 : 女

教师简历:

1997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化工系精细化工专业,同年9月考入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在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光合作用方面的研究, 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98-2000年)《用于光诱导过程超分子体系的设计及超快过程研究》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发展项目 (1998-2002年)《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的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的子课题:《植物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电子转移和动态结构研究》。2000年9月 ~ 2001年7月期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化学系盖峰教授组作访问学者,课题方向是采用Step-scan的傅立叶变换红外手段研究水溶性蛋白折叠/去折叠 的动力学。这段经历不仅对博士后期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成功申请非常有帮助,而且也为采用CD、红外等手段研究光合系统中的膜蛋白的二级结构奠定了一些 基础。回国后的博士后期间(2001年9月~ 2004年8月),先后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黄有国研究员、植物所李良壁研究员、物理所翁羽翔研究员合作开展了紫色光合细菌Rps. palustris的LH2中多种类胡萝卜素共存的生理学功能研究、高等植物及藻类细胞色素b6f蛋白复合体中类胡萝卜素捕光及光保护功能等研究。部分结 果已在光合作用权威杂志“Photosynthesis Research”上正式发表。在站期间曾赴日本关西学院Yasushi Koyama教授小组学习了紫色光合细菌捕光天线的培养、提取和分离等技术。此外还独立申请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NSFC, #20373079),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变温吸收、荧光、圆二色、共振拉曼等手段研究了光合作用色素-蛋白复合物在解聚/重组过程中色素分子光谱行为的变 化及膜蛋白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的变化,此部分文章已整理待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