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位于黄淮海平原,在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的交界处。历史悠久,生态旅游环境独特。古称汝阴、颍州、顺昌。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故里,诗人嵇康的桑梓,还诞生了鲍叔牙、甘罗、吕蒙、刘福通等历史名人。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苏轼曾在这里为官多年。
阜阳人既有南方人的精明,又有北方人的豪爽,热情好客,喜欢聚亲访友。逢节必聚,逢友必酒。饮酒之豪放颇有古人遗风,一进阜阳地界,无论四县一市三区,不能不提一个字:酒。
阜阳是个盛产美酒的地方。南有焦陂,北座古井,东住庄子,管仲、沙河不说,其余各县也遍地黄花,处处美酒。临泉“文王贡”,蒙城“漆园春”,利辛“西淝河”,太和“太和殿”,“走出紫禁城,进入大会堂”,外加“我佛心中坐,酒肉穿肠过”的济公和尚搔首弄姿的广告推销的新、老“镜湖秘酿”,百姓俗称“老蜜"、“小蜜”,真乃十里一开坛,处处飘酒香。外地人来阜阳,一不留神就跟掉进酒坛子一样,酒未入口人自醉了。走县过府,一城一池,那一街两巷的电杆和过街牌坊上的酒字招幌更零零总总,五花八门,蔚成阜阳酒文化之洋洋大观,全然一个彻头彻尾的酒类博览会。
阜阳人爱酒又嗜酒,所谓爱江山更爱美酒。一如歌里唱的:人生短短几个秋呀/不醉不罢休/东边老子家/西边沙河流/南有焦陂镇/北有古井贡/中间太和殿/来呀来个酒……
酒是阜阳人的开路先锋,同时,酒也是阜阳各县市的“利税大户”和叮当作响的摇钱树。倘一日离了酒,恐阜阳也难成其阜阳了。故此,阜阳人嗜酒,以饮酒的豪放而见称。有朋自远方来,便酒字当头,呼两三知己坐陪,菜肴倒在其次,端端拎出一瓶陈年好酒,就变成了暖心的朋友。酒是交流的桥梁,海阔天空的佐料,所谓烟酒滋润谈兴。有酒的滋润,这情谊也如美酒般让人咂之再三,回味无穷,且愈久愈淳厚。无论一人独酌,二人对斟,还是三人轮番,四人对门,不至酒酣耳热,或倒街卧巷、地转天旋、迷离酩酊,是难以进兴的。
阜阳人嗜酒,也依酒多量大自夸,及至自荣。这有阜阳人的口头创作为证,说:“到了北京才知官小,到了深圳才知钱少,到了阜阳才知量小.......”其倨傲之态,溢于言表,毫不藏掖。如此,倘去阜阳走亲访友,别的可以不带,却断断少不得酒,且大多鲜见的好久。带去请朋友品尝,自己也品尝,是炫耀,也表示自己的大方。亲戚朋友见了变故作膛态:“还拿酒,怕不给酒喝啊,够你洗澡的,喝不漏底的!”那带去的酒,自是爽然笑纳,却不开封,只拿自家的酒待客。喝人家带来的酒,好像就让人觉得主家没酒,是很掉面子的事情。
酒多,喝酒的花样也多。“走盅”,便是阜阳最具特色的一种了。客人总坐冲堂屋门的上桌,倘在偏房饮酒,也以那门的方位来判断主次,最重要的客人非坐左手方位不可,右手坐的是主陪,要酒量大辈份高的人才有资格坐。头杯酒下肚,“走盅”便开始了,往往陪酒的一齐相邀着向客人敬酒,拉“板车”,敬两杯;或曰“推三论”,便是敬三杯,以此类推,多多益善,甚或将一些市面上流行的政治术语,也一例例搬到酒桌上。什么“四化”,什么“五讲四美,三热爱”,最最厉害的就是“七仙女抱个娃”,那一下就给客人“敬”去八杯酒,地毯式轰炸,很有些“党同伐异”的意味。不胜酒力的,就早早败下阵来,有的“出”了酒,“批发”了出来。这时,主家便红光满面,笑容可掬,很是自豪,觉得自己“给吃给喝”,尽了地主之谊了;那陪客的也容光焕发,觉得尽了陪酒之责,真皆大欢喜。独独客人遭了殃,事后还免不了造人奚落,说:“你呀,真床底下的夜壶”!
那猜权的酒令也最俏皮;一心敬,哥俩好,三桃园,四季财,五魁手,六六顺,七巧枚,八匹马,九仙寿,十全福。不一而足。且个个可着嗓子嚎,抑扬顿挫,声震屋宇,热情磅礴。这酒令的“花”更多,足足可写出一本书,远比堂人李商隐的“隔座送钩醇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云云来的直截了当,为老百姓喜为乐见。
酒多人癫,花钱买醉的事常有发生。因此,便不断演绎出一些疯疯癫癫的“酒话”。说某个乡长醉酒,作了一回“酒友”。还有以次“创作”出一则颇具“轰动效应”的假新闻来:说一老汉醉酒,倒卧河边,招徕一群王八,随之同醉,老汉醒酒后,不意却发了一回“鳖财”~~~~~
酒多伤身,人人皆知,但仍有“视死如归”者,说“喝,咱这就是酒文化丰富!”酒一入了文化,这喝酒的由头更多,谁让咱阜阳人生就得爽快,人情世故更似那酒般浓烈。然而,报纸上说过人一年要喝干了三个西湖。又说因酿酒业的兴盛,一年将耗费的量的粮食,国家将限制白酒的酿造。是福是祸,爱酒的阜阳人说;“生活中离不开那口子”!
阜阳人虽然豪饮,但绝少见到有独饮的酒鬼,所以就有了许多聚饮的理由。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但不必说,升官、发财、涨工资更不在话下,就连搬家也要‘燎锅底’,遇险也要‘压压惊’,谁家孩子找对象,成不成也得‘酒三瓶’......为的就是个热闹,大家到一起聚聚,释放一下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