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镇简介文武砂镇位于福建省长乐市东南沿海突出部,东邻漳港镇万沙村,西连古槐镇屿头村,北接鹤上镇东平村,南濒十八孔海堤,是长乐6个沿海乡镇之一。全镇面积32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5个农场作业区,总人口21838人。[1]
历史沿革1956年国家投资筑堤建闸,围海造田。
1957年7月工程竣工时,完成围垦面积一千一百三十二公顷,其中含可耕地七百三十三公顷,水域三百七十四公顷。同时又保护耕地七百三十二多公顷。
1958年3月,创立国营文武砂农场,直属福建省农垦厅,为县级建制,下设三个作业区。一站为原鹤上农场;二站壶井至沙尾垦区;三站近屿头,含东山、洋下垦区。此后又陆续增设四站、五站、六站、七站、八站。
1970年农场体制下放,饼于邻近公社。
1971年改立文武砂人民公社。
1973年扩大政社区域,原鹤上公社壶井大队、江田公社东山大队同时划属文武砂公社管辖。
1979年10月农场复办,但仍为场社合一建制。性质属综合性国有农垦企业,实行场镇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组织与管理方式。
1984年9月文武砂撤公社设乡。1992年乡改镇。[1]
人文景观良乐东岱龙沙宫有500年的历史,坐落在福建长乐文武砂镇的东山。相传明朝初页(公元1385年)文武砂镇东岱村的林陈两姓先祖在一次撒网捕鱼中;收拢拉上的却是一根樟木,当即把这根樟木推下海去,连续三网。网网都是这根樟木;先祖老者立即问妈祖娘娘焚香祷告:奇迹灵现,一网撒下捕获一船鱼,先祖欢天喜地抬着樟木,满载而归,到了林陈两姓村宅交界地:这根樟木就抬不动了,于是派人守护,议定建庙,用这根樟木雕塑妈祖神像。1435年正月工程落成,名为“龙沙宫”。全村还把正月二十四定为妈祖娘娘出巡赐福日,整个东山锣鼓震天,鞭炮轰鸣。1584午龙沙宫毁于一次强台风的袭击,只留下樟木神像。1798年再次毁于台风海浪。1858年龙沙宫又在原地址重建(截止至2009年仍存在)。1958年龙沙宫被用于搭建食堂、建集体蛤场。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1992年走向小康的村民,缅怀妈祖娘娘的功德,自发组成重建龙沙宫理事会,筹资献策,重建神殿,重塑神像,当年竣工、使龙沙宫以崭新面目出现在原地址,重现当年的风光。一直到2009年,集资60万元,不断扩建邪与完善,成为建筑而1000多平方米的巍峨雄伟,雕粱画栋、碧瓦朱颜的古建筑。[1]
经济发展2004年工业总产值4.55亿元;农业总产值19446万元;财政收入943.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15元。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扶持千亩鱼池、种猪场、惠尔康奶业、东南水产等农业重点企业,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朝着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全镇拥有31家工业企业,纺织和机械制造是支柱产业。2004年新引进新隆机械、大旺食品等项目,泰源纺织、山力化纤增资扩产,新密机电、诚兴玻璃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垒大做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7亿元,增长266.4%。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构筑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基金会清欠工作,加强群众信访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计生工作保持良好态势。
文武砂镇按照“解放思想、提升发展”的要求,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文武砂镇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培大引大、调优调强”战略,加速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形成产业和企业内涵增长、集约开发的竞争优势,做大做强纺织、汽配产业,提升全镇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坚持节约优先,重点突出能源节约,完善资源能源节约标准,优选产业项目,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贯穿于发展的各个领域。为了巩固提高农业基础地位,分别对洽屿、岐西、二站、四站等村站实施市级水毁工程建设,清淤河道500米,铺设暗灌、U型渠道3300米。落实造林工作,扩大基干林带面积800多亩。[1]
设施建设1、积极协调组织壶井片各村投资约300多万元,兴建农贸市场和客运站,改善镇容村貌,增加集体收入,方便群众购物与出行。现该两项工程已完成前期规划设计和工程勘探,现正着手土地报批工作。
2、筹资约75万元,继续建设总长1800米的壶滨路,加宽壶江桥,改善该镇对外通道。现正在进行道路施工,即可建成通车。
3、筹资30万元,搬迁壶井片电灌站,解决壶井片农田灌溉污染问题。
4、投资30万元,对莲柄港文武砂段3.5公里主港道、11.5公里支港道进行清淤整治和水浮莲清理。现水浮莲清除工程已完成。
5、多方筹集建设资金170万元,支持文武砂中学宿舍楼建设,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6、加强技防措施,在壶井片重点部位安装“全球眼”5个(每年需投入3万元),深化“平安文武砂”建设。现该项技防工程已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