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兴亮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名称】: 曾兴亮

【体裁】: 绝句

【年代】: 眀

【作者】:疑为兰陵笑笑生

【原文】

讵有南河信,深情同息机。

浑无他事出,旧日报仇归。

【注释】

讵: (jù) 岂,难道。

息机:机谓心机。

仇:(qiú)同“逑”,匹配,此处指配偶。

【译文】

哪里会有什么“南河信”?我们因为深情共同息却了心机。

再也没有没有因什么事情出来了,自从当年我怀着对妻子的感恩之心一同归去。

【鉴赏】

这首诗相传是载于兰陵笑笑生的某篇小说集中。这篇小说除这首诗外并没有流传下来。据说讲的是一名叫曾兴亮的湖北商人,每日往返于波斯与甘肃行商。他年轻时便与一个同乡青梅竹马的少女定了亲,后来他贪图财富不愿回乡成家竟取消了婚约。那个女子正被官府家求亲,便被父母强行嫁到官府家。后来这个商人厌倦了追逐财富声色的生活,突然非常怀念当年与那个少女度过的美好时光。便回到家乡。那个少女本来对自己的婚姻不满,一直思念着曾兴亮。两人就共同私奔到武当山归隐了。

对于上述说法的真实性,并无可考。本来现在对兰陵笑笑生的生平也并未弄清楚。上述信息也仅录于后人关于香艳小说的一些讨论中。不过关于这个故事,却是流传多年。唐传奇中已经有类似的故事,只是文中的曾兴亮并不是商人,而是进京赶考的书生。清《子不语》中有一则故事《龙女》也很相似。“荆门州曾生,字和华。少时每自塾反家,辄过一河,名金虾河。一日遇一白衣渔女,年相若,共狎诸芷兰间。后每日如此,竟私定终身。既冠,远行经商。十年每日汲汲,书信全无。一日经一山。若人形,艄谓之望夫山,又闻其故事。忽恶江湖商贾之事,倍怀青梅竹马之时。乃燃香许愿,便作雷雨,渔女突现,自云龙女云云。遂共隐于象山。”

现代金庸先生作《神雕侠侣》似乎也受过此故事的启发。

此诗据说是在文中结尾,一个采药人在山中遇见了曾兴亮,曾以自述口吻作的。

“讵有南河信”用了王昭君的典故。郭元振有诗《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 》

自嫁单于国,长衔汉掖悲。

容颜日憔悴,有甚画图时。

厌践冰霜域,嗟为边塞人。

思从汉南猎,一见汉家尘。

闻有南河信,传闻杀画师。

始知君惠重,更遣画蛾眉。

说的是王昭君被汉元帝送给匈奴。走前汉元帝瞧了一面,便被深深吸引,后悔万分。不过这首诗里所取的仅仅是异域来信和以女送人的意思。当一个人仅仅关心获取功名或是累积财物的所谓事业时,哪里还会在乎爱情和家庭。南河信不过是女性虚妄的寄托罢了。这里作者的情绪应该是充满憎恶的。然而,其实,那些沉迷于那些事业中的人,又有多少是真的觉得幸福的呢。终于曾兴亮被当年他与那名少女的美好记忆和浓炽感情唤醒,于是他们共同“息机”了。

“息机” 中 “机” 指心机。

《楞严大义指要》 :

“。。。 。。。然而人心,机也。目为心之开关也。如欲心目自不为咎,就要息机才对。此机究竟又从何而息?此诚为人生一大事因缘。机如不息,始终在柳暗花明处,循声逐色,依旧沉沦去也。于是佛又横说竖说,指出宇宙万象,无非物理变化之幻影。无奈众生妄见,而生个别与群见之异同。但从心物齐观,方知万象尽为能量之互变。而此能变之自性,固自寂然不动,无声无臭者也。。。。。。”

《利州南渡》 温庭筠: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与此句非常类似的有这首诗的结尾:

《天门谷题孙逸人石壁》钱起

崖石乱流处,竹深斜照归。主人卧磻石,心耳涤清晖。

春雷近作解,空谷半芳菲。云栋彩虹宿,药圃蝴蝶飞。

恶嚣慕嘉遁,几夜瞻少微。相见竟何说,忘情同息机。

不过此诗中为“忘情”,而《曾兴亮》中为“深情”,两者皆为息机的动机原因而已,并不矛盾。息机多见于说禅之处,使用者很多时候追求的是齐物忘我的境界。然而这与这个故事是不一致的。这个故事的归隐更多的要参考《神雕侠侣》中杨龙的那种境界,当然,这里是假定他们又重回钟南山隐居了。

”浑无他事出“有两派解释。一派以为这句是在描述身心修练的境界,已经排除了不该有的杂念。还有人认为是指隐居后再也没有因为什么事情出来过。

“旧日报仇归”就是回忆当年报达妻子的恩情一同归去。最后两句的顺序为了格律而倒置了。

整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在于其不同于传统的“深情-息机-归”的归隐模式。曾兴亮不仅仅是因为认识到世间诸多虚妄之处,更是因为认识到真情的真挚可贵之处,才归隐去了。这是传统文学不敢写的。因此说,曾兴亮的深情要比钱起的忘情更有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