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压实作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首先,欠压实是地质学中最荒谬的概念之一。

根据岩石的变形机制,把岩石孔隙度的变化过程划分为压实和压缩两个阶段,岩石压实阶段的孔隙度呈指数规律变化,岩石压缩阶段的孔隙度保持为常数。压实作用就是使骨架颗粒的排列方式不断趋于紧凑的过程。传统理论把压缩阶段称做欠压实阶段,是一个误解。根据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有关理论,研究了岩石在压缩阶段的体积变化关系,得出了该阶段的岩石不可能排液、当然也就不可能排烃的结论。

人们一直把岩石的压缩阶段,称做岩石的欠压实阶段,而把第Ⅰ曲线段称做岩石的正常压实阶段。欠压实理论认为,当岩石压实到一定深度后,由于岩石排水不畅,岩石的孔隙压力增高,岩石的孔隙度不再沿曲线Ⅰ段继续减小,而保持为一常数,即出现了欠压实现象。若不是因为欠压实,岩石的孔隙度将沿着曲线Ⅰ段继续减小,直至为0。实际上,这是对岩石孔隙度变化规律的误解。

在压实作用阶段,通常认为骨架体积不发生变化,由于紧凑排列的结果,使得孔隙体积大幅度减小,因而孔隙度也大幅度减小。在该阶段,由于流体体积的压缩幅度比岩石孔隙体积的减小幅度小,因此,压实排水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在岩石的压缩阶段,由于岩石骨架已紧凑排列并且胶结,孔隙体积的减小是因为骨架体积的减小所致;若骨架体积不变,则孔隙体积不可能减小"&#。由于孔隙体积与骨架体积是同步减小的,因此,岩石的孔隙度是不发生变化的。

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地层水的压缩系数比岩石的压缩系数高。也就是说,在岩石的压缩阶段,地层水体积的压缩量比孔隙体积的压缩量还要大,因此,地层岩石不可能排水。

因此,“欠压实现象”的解释是没有理论根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观点出自非石油地质学专业人士,大家不要轻信,请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欠压实的解释。

泥质岩类在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未能及时排出或排出受阻,孔隙体积不能随压力变大而变小,使其中流体也承受了上覆地层的负荷,出现孔隙流体压力高于相应静水压力的现象。产生该现象的过程叫欠压实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