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来西亚华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马来西亚客家人

简介马来西亚华人,又称马来西亚华裔或为华裔马来西亚人,简称大马华人、大马华裔及马华,是马来西亚籍的华族,大多自称为华人或唐人,马来西亚华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从中国福建和广东、广西、海南等一带迁移而来的移民。马来西亚华人古代多自称唐人、华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自称中国人、华人及华侨,马来西亚独立后开始改称华人、华裔,近代自称“中国人”与“华侨”的大马华人已经减少很多。

南来历史据中国古籍记载,于唐朝时期就已有少量唐人南下马来半岛一带进行商业活动。当时唐人主要是暂居经商,并无大量定居。

到了明代,有大量叛军和回民开始迁居南海一代(即马来群岛),由于为明成祖立过大功,郑和曾多次在满剌伽停留,后来将满剌伽,巨港,泗水等营建成其船队的大本营,也安置了数位回民为当地领袖,巨港有施进卿,泗水有数位;Sunan Ampel, Sunan Bonang, Sunan Kalijaga, Sunan Gunungjati 和 Sunan Giri等,他们被尊称为爪哇岛的“九大圣人”(Wali Sanga),还有一位有争议性人物,拜里迷苏剌,满剌伽王,据说他虽然接受了波斯伊斯兰头衔为 Iskandar Shah 但他没有归依。 至今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与郑和回民有关的遗迹。据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当年郑和护送满剌伽王,拜里迷苏剌,和大量大明人员,人数五百,在满剌伽定居下来。与此同时,伊斯兰教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也促使回民和唐人在满剌伽的活动日益增加。

满剌加苏丹国的国际贸易港口之成功,也导致许多邻国统治者的信仰改变,从传统信奉印度教混合佛教改为信仰伊斯兰教。1961年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哈姆加长老曾明确写下一句令人深省的名言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伊斯兰教之发展,与中国一名虔诚穆斯林密切相关,这位穆斯林就是郑和将军。」

一些唐人因为和当地人通婚,开始在满剌伽定居,接受同化,繁衍开来。此时开始,唐人开始在满剌伽形成聚落定居,成为组成满剌伽重要的一个民族。大明衰弱後,这些通婚唐人的後裔由於交通不便、大明闭关政策等因素,开始与祖国关系疏远。在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况下,他们逐渐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族(Nyonya-Baba)。娘惹峇峇的母语也由方言(主要是大明时代的方言,即福建话)慢慢转变成夹杂方言以及马来语的娘惹峇峇语(Peranakan Hokkien),但依然保留了各种大明的风俗仪式。

满清王朝时期,许多不愿投降的反清义士也逃到南海一代。而大清子民大量移民今马来西亚各地则是从鸦片战争後开始,当时大清战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大清承认国民前往海外谋生的权利,由於当时大英帝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开发马来亚半岛,大量的大清工人(或称为苦力)从大清输入到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後,大清子民南来的数量更是急剧上升。此时到来的大清移民人数已经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称为“新客”。这时期马来半岛的大清子民人口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是因为劳工们的侨乡意识浓厚,多不打算扶老携幼来到马来亚定居,而是希望赚够钱回到老家故乡。

到了1929年,全球开始经济大萧条,大英帝国停止输入中国劳工。此时,华族女性人口开始大量移民马来亚,男女比例结构趋向平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後,由於资本世界和共产世界的敌对,马来亚也面临马共的挑战,中国移民来马基本上停止。此後,马来亚华人人口完全依赖自然增长,而非移民。

马来亚华人与中国革命孙中山先生于1910年11月间在马来亚的槟城开会密议广州“三·二九”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在这件起义牺牲的华人有29名分别来自新加坡、马来亚、越南、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年龄最大的是52岁的越南华侨罗联,最小的则是出生在霹雳(Perak)年仅18岁的余东雄。这些烈士中工人为15名,商人3名,其余的则为学生、记者、教员和传教士。目前可考的有来自马来亚的:

1. 李炳辉,又名祖奎,别号路得士。早年旅居霹雳州,入教会所设学校学习英文,后来由该校保送马六甲某校肄业,分发新加坡英国长老会教堂从事传教。年仅20岁的他, 途经香港时,即接到母亲劝他不要去冒险的信件,但他却写下绝笔诗。起义时, 他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衙门署,至高第街战死。

2. 李晚, 祖籍广东云浮,(1874-1911), 这位吉隆坡的裁缝工人, 为了参加广州起义,卖掉了自己的脚踏车作盘缠。在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中扛着大旗冲锋在前,中弹而死。

3. 李雁南, 祖籍广东开平,早年旅居马来亚和缅甸,战斗中受伤被捕后押上刑场。

4. 罗仲霍, 广东惠阳人, (1881-1911)。名坚,字则君。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毕业于槟城师范学堂。曾经协助筹办吉隆坡尊孔学堂、荷属火水山(今印尼棉兰市)中华学堂,曾经担任这两间学堂的校长及当地报馆主笔。

5. 余东雄,祖籍南海,(1894-1911)生于霹雳务边,1911年初回中国参与起义, 他与罗仲霍、何克夫等攻进总督衙门,搜寻两广总督张鸣岐未获,出署时与清军相遇,激战中牺牲, 年仅18岁的余东雄是最年轻的牺牲者。

6. 郭继枚, 祖籍广东增城,(1892-1911), 生於马来亚霹雳州务边, 生前为矿工, 年仅19岁的郭继枚与余东雄是生死之交,共习武并结伴打猎。黄花岗起义失败后, 务边富商余东旋负起照料郭继枚和余东雄之家属的义务,分别将他们安置在务边大街400号及404号。据悉郭氏和余氏皆未留下后代,其家属的最终下落也未明。。

新加坡的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入口处伫立著4座黄花岗烈士的铜像。其中两名持刀枪者即为郭继枚和余东雄供人凭吊。

马来西亚华人的民族身份和地位马来西亚华人是属于非土著身份 (Non-Bumiputra),这也包括峇峇娘惹,印度族等等。马来族人及马来西亚土著是Bumiputra,也包括葡萄牙族,印尼族人等等,都有马来西亚土著特权(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款和马来人至上)。 马来西亚华人可以通过同化的方式获取土著特权,也即是 (Bumiputra) 身份,这必须要与马来族或马来西亚土著通婚,改变信仰伊斯兰教和把原有的姓名改为马来伊斯兰名字, 同化后的子孙就有马来西亚土著特权。根据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NEP),由于马来西亚有马来人至上(马来语:Ketuanan Melayu) 也既是种族主义信条,此信条的用意是要贬低非马来人的身份让他们无法享有马来西亚土著特权,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等级制度,此信条把马来西亚华人和其他非马来人的身份往下推成为‘第二等公民’。(注明:所谓的第二等公民,是因为非土著受到明显不公平的对待,故出现的用词)。

华人和华侨的差别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已经把海外出生的中华民族后代和入籍他国者规为非中国公民亦非华侨,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承认双重国籍,然而中国方面依旧称呼马来西亚华人为「马来西亚华侨」、「马来西亚籍华侨」、「马来西亚华侨华人」等等的误称。须知「华侨」权利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保护,马来西亚华人完全没有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保护。

华人、华侨和历史遗留的问题根据2008年的数据, 马来西亚目前仍然有将近20万持红色身份证的华人。这些人中, 大部分法律上是无国籍者, 因为一部分人仍然是持着已不被承认的中华民国护照。这种现象是一个长久已被马来西亚华人遗忘的历史。马来西亚独立之前, 华人在目睹时代的变化和孙中山的影响下, 积极参加中国的革命活动。满清被推翻后, 在英国人的允许下,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于1912年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建立支部。1925年孙中山逝世,同年英国殖民政府禁止中国国民党的活动。1930年,中国国民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表明中国国民党并非马来亚的非法团体,同时不反对华侨入党,只要他们的活动没有危害当地政府的利益。中国国民党马来亚支部在抗日时代就发挥作用, 积极开展华侨在财务上支持中国抗战, 华侨机工也前赴后继在滇缅公路上维护车辆及输送援华物资。1949年9月11日, 中国国民党在失去中国人民和华侨的支持后,关闭马来亚的支部。加上英国于1950年1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封闭中国国民党组织, 其党产和活动转向俱乐部形式散布在马来西亚民间。认同中国国民党的人士继续坚持中华民国护照及俱乐部活动, 造成他们的后代只能以永久居民的身份持有马来西亚红色身份证。这些因历史所遗留的问题也因为中华民国在台湾本土化、马来西亚华人主流社会忽略及政治上的排斥, 渐渐被人遗忘。华教斗士拿督沈慕羽局绅是目前马来西亚华人罕见的的国民党人士,他于1988年7月及1993年8月分别被聘为国民党第十三及十四届中评委。2002年, 马六甲华团庆贺拿督沈慕羽局绅90岁寿宴, 马英九及连战也特别托人送礼。而在霹雳州的太平, 在马来西亚独立50年后, 仍然有华人在铭旌与墓碑上采用“民国”为正朔,这往往使年轻一代的华人为之困惑。

华人与现代中国政治在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政治上马来西亚华人已经和中国大陆划定界限。由于政治上的对抗,马来西亚政府限制华人访问中国大陆和看亲。这虽然造成一种障碍,却不影响有限制的贸易和经济来往。马来西亚人访问中国大陆的限制延续到1989年马来西亚政府和平解决马来亚共产党叛变问题后才取消。除了政治问题之外,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后,为了避免其他种族的猜疑,马来西亚华人对涉及中国的课题上都保持沉默。

虽然英国早在1950年元旦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后却因为马来亚共产党叛变问题而与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建立领事外交。这段外交关系一直维持到1974年马来西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为止。

长久以来,马来西亚华人,团体和华人政党都不宣扬任何与中国的关系。许多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或台北驻马来西亚代表出席的华人团体活动都保持低调,华人报章也不宣扬。然而,2004年激烈的台湾总统选举及陈水扁提出防御性公投,一些华人团体领袖在前马华公会会长李三春及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陈凯希的带领下,马来西亚华人团体罕见的建立一中促进会,史无前例地公开发表反台独立场。

公民权早年华人领袖陈祯禄在1947 年出版 Malayan Problems 一书中反对《马来亚联邦宪法报告书》中歧视性的条款。在当年紧急状态期间,英国殖民地政府以同情和支持马共为由,拟驱逐约数以万计的华人出境,要把华人遣送回中国大陆。陈祯禄为此而亲身向英国钦差大臣葛尼 (Gurney) 交涉,他反对英国殖民地政府这种残忍手段。最终英国殖民地政府撤销了遣送华人返回中国大陆的计划。

人口马来西亚的华族独立初期原本占总人口比重较高,大约35%,但由于出生率较低,现在已经降到24%左右。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的七十年代以后,有大量的马来西亚华人移居或长居发达西方国家或台湾、新加坡、日本等等。现今人数有六百多万。仍是该国第二大族群,次于马来族(60%包括原住民/土族),而多印度裔一倍半。至于在一些城市里,如新山、槟城、怡保、巴生、马六甲、古晋,华族的比重就要高得多,一般都超过半数。籍贯可分为福建、广东、客家、潮州、兴化、海南等。另外有部分大马华族长期受马来和其他文化影响而形成了新的华人族群,称为峇峇娘惹或土生华人。

人口比例逐年下降根据马来西亚人口专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在1957年,华人人口比例约为全国总人口的40%,而到了2001年已下降至25.7%,预测到2021 年将降至21.3%。华人也多是注重对子女的培养与教育,以应对未来挑战,而不愿因“多生粗养”来承受过多经济的压力。因此,相对富裕的阶层或知识水平较高者都不愿多生孩子,在乡村地区,由于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准不高,孩子可以多多益善。现在马来西亚华人总公会提出华人多生孩子有奖,他们的口号是:一个太少,两个不够,三个太单调,四个有奖金,五个更加好,六个最理想 .

华社三大支柱自18世纪起至20世纪初华人南来马来西亚以来,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被华人社群认为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凝聚华人民间力量的重要工具,三者被并称为华社三大支柱、华社三大资产或华社三大臂膀。

马来西亚执政当局长久以来一直坚持单一语文和文化的政。对于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延续,华人社会普遍上须靠本身的努力。 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被并称为华社三大支柱已经是深入华人社会的共识并经常被马来西亚华人各界引用。通过马来西亚华人各界多年努力的推广, 马来西亚华人三大支柱也渐渐为海外华人世界重视及报道。由于执政当局认识到三大支柱对华人社会的影响很大,执政党长久以来试图取得华文报章来宣扬所谓的国家政策。这可从两起政党收购华文报章事件来了解。

1990年代代表马来民族利益的巫统与马华公会分别入主由香港出名作家金庸创办的《新明日报》与《马来亚通报》。然而,这种试图通过强大商业财力来控制华文报章以便主导华人社会的舆论与走向以及为政党服务的作法,,最终因为华人社会识破和排斥而失败。《新明日报》与《马来亚通报》也因此走进历史 。

然而,号称代表马来西亚华人的马华公会对90年代《马来亚通报》的失败却仍然不死心,再度于己于2001年动用2亿3000万零吉向丰隆集团收购当时销量第二大的《中国报》及销量第三大,创办78年的《南洋商报》。马华公会马华收购华文报的消息证实后,华人社团的反应非常激烈,除了500个华团公开表态反对之外,活跃的华文报评论人及专栏作者也集体停止供稿给《南洋商报》及《中国报》。

自1969年五一三事件后,马来西亚执政党以国家利益的理由下压制媒体自由。然而,随着互连网的成长,马来西亚执政当局在无法对付自由言论后就致力丑化互连网的信息。根据当今大马的描述:”不是将冠以外国利益代理的罪名,便是打上破坏族群和谐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是简化问题、排外反殖的建国(nation-building)论述,以政府作为民族国家的保护者,以国际社会为外患,以国内异议者为内奸。这种论述乃是所有钳制性媒体法律的自我辩护合理性依据”。

华文教育华人初到马来西亚时多开设私塾以教育下一代,当时的私塾多半以《三字经》、《千字文》或《四书五经》等做为教材。

在南洋,办学初期英殖民政府多半对其采取放任态度;然而到了1920年,殖民地政府见华人势力日渐庞大,逐颁布《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对其进行阻挠和打压。

二战时期,日本侵占马来亚半岛迫使民间教育陷入停顿的状态,直至战后方见复苏。在这期间,殖民地政府先后颁布《1952年教育法令》、《1956年教育(修正)法令》、《1957年教育法令》和为数众多的报告书。

独立以后,联邦政府采纳1955年的《拉萨报告书》和1961年的《达立报告书》颁布了《1961年教育法令》,大大地削弱了华文教育的发展引起民间的极大反弹;为了维护华人接受华文教育的权利,董总和教总在1977年开始推动独中复兴运动。目前在马来西亚有1200余所国民型华文小学、60所独立中学和3所私立多元媒介大专院校。是目前两岸三地以外中文教育体系最完善的国家。

华文报刊初期的马来西亚华人对祖籍国有割舍不断的感情,渴望加强与祖国的联系,故早期的华文报刊内容多以中国新闻为主。但在独立后,马来亚政府开放让侨民入籍以及第二代马来西亚华人的诞生,华文报刊也慢慢地转变编辑方针,同时加强华人社群与政府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讯息交流,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今天的马来西亚华文报刊也依然有特刊报导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新闻。

马来西亚最初的华文报刊是1815年至1879年之间发行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尚存最长青的报刊是1910年由孙中山在槟城创办的《光华日报》,当地华文报刊在反殖民统治、抵御日侵和建国独立等历史事件上都发挥了反映民情的功能,渐渐由侨报转型为主流报刊[8]。目前较具地位的报刊分别有:《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光华日报》、《光明日报》和《东方日报》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