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博士导师王志峰 中国科学院博士导师。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工程热物理专业 获博士学位。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主要研究方向:太阳能聚光热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性能评价。王志峰博士的研究主要包括太阳能高温集热系统中的流动与换热问题,换热器中的流动与传热过程数值模拟、复杂气体介质中的辐射换热、复杂几何形体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性能评价方法。近年来在太阳能高温聚光器,太阳集热器热性能评价,复杂几何形体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辐射换热,固液相变过程的理论研究,高效换热器件的开发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成功,发表论文30余篇,发明专利5项。其主要学术贡献为: 1) 完成了太阳能碟式聚光发电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设备调试; 2)完成了太阳能槽式聚光发电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设备调试; 3)槽式太阳能聚光器的总体设计与热工性能的瞬态模拟; 4)太阳能聚光器定日镜的总体设计和风载荷模拟; 5)了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快速评价方法体系; 6)能真空管空气加热除湿空调系统的系统设计和设备定型;7)复杂船体表面的辐射、流动与导热耦合换热的研究。目前兼任:International Science Panel on Renewable Energy (ISPRE) 成员,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lar Energy(ISES)委员,中国太阳能学会理事,国家科技部“十五”863后续能源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皇明太阳能集团首席科技顾问,《太阳能学报》、《太阳能》编委等4杂志编委,北京奥运科技委员会咨询委员。
工程师王志峰 工程师。男,1950年3月生,浙江绍兴人。大专、广东省锅炉压力容器监测所。1970年起在武汉锅炉厂从事锅炉压力容器的制造工艺研究工作。参加多项工艺攻关并获成功。主持实施电加热局部热处理工艺,解决670t/h锅炉中最终焊缝消除应力热处理问题;采用相变点间热处理提高电渣焊缝韧性,获武汉市技术革新成果奖。论文《焊后局部热处理工艺及传热过程探讨》,获1988年劳动部首届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研究方向:锅炉压力容器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