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雄(1903年~1926年10月10日),男,汉族,湖北广济人(今武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儿时丧父,母亲节衣缩食,把他抚育-。11岁时,就读于伯父的私塾。1928年秋,考入广济县立梅川初级中学。受“五四”运动的影响,1920年春,在广济县立梅川初级中学同朱谟等人组织学生“爱国会”,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反帝反封建。他为爱国会写了誓言:“国事苍茫,倭寇猖狂。铁血儿郎,要及时起,奋图强;要阵前死,枪下倒,弹中亡。”带领爱国会成员在梅川游行示威,组织学生痛打县知事张松傅,驱逐镇压学生运动的校长杨时若。1921年秋,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积极投身于反对军阀的-斗争,很快得到董必武、李汉俊的赏识,旋即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一面刻苦用功读书,一面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每逢星期天,同恽代英分途约集各校进步学生,至共进中学或中华附中,聆听董必武或李汉俊讲授《资本论》,并担任辅导。同时,在武昌括院街广济学社主办“武汉学生通讯社”,常彻夜不眠,自己采访,自己撰稿,宣传革命道理,抨击时弊。嗣后,参加“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分部,负责工运。1923年,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开始时,他日夜守在车站。“二七”惨案发生后,积极参加“二七”善后工作。一方面,为报刊撰写文章,揭露反动军阀肖耀南和警方屠杀工人的罪恶行径;一方面为高君宇和罗章龙汇编的《京汉工人流血记》组写文章。因此,反动当局到处搜捕他。1924年5月,中共汉口地委选送他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军校里,他严守纪律,刻苦学习,立志革命。在军校他担任第一中队中共党小组长,是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的主要成员之一。1924年10月14日,黄埔军校执行孙中山的手令,投入平定商团叛乱的战斗。他在这次平叛中,表现英勇顽强。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东征,他任排长,在揭阳棉湖战斗中,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左肩负伤不下战场。1925年3月,结束军校学习生活,被分配到教导团任连党代表。
第一次东征后,任党部代理秘书。后调军事委员会任法规起草委员。他研究了古今中外的军事法规,舍短取长,起草了军事法规。当时黄埔军校两种思想和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以共产党人为核心,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积极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执行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从事各种革命活动;以国民党分子为骨干,组成孙文主义学会,打起孙文主义的旗号,专门与青年军人联合会对抗,提出要将-党从革命统一战线中开除出去。于是,以青年军人联合会为一方,以孙文主义学会为另一方,围绕着是坚持还是破坏革命统一战线,拥护还是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中央执行委员,是中坚分子。他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犀利的文笔,在《青年军人》、《黄埔日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对孙文主义学会的谬论和丑恶行径进行批驳和抨击。1926年2月,蒋介石(校长)和汪精卫(校党代表)亲自召集青年军人联合会、孙文主义学会联系会议。李之龙、王备、张其雄、周逸群代表青年军人联合会出席这次会议。会上,他们同孙文主义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痛斥孙文主义学会的丑恶行径,有力地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1926年7月,北伐开始。国民革命军先后扩建为八个军。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军校师生,不少人在北伐军中担任了各级将领和战斗骨干。他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代表、党部副主席兼秘书长,授少将军衔。1926年10月10日,武昌城克,随军扼守武汉。日夜奋战在前敌指挥部。因寝食失时,操劳过度,肺病猝发,吐血不止,经抢救无效,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