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金凤桥位于仙游县城以东约四里,是仙游通往莆田、福州的必经之道。

据仙游县志载:南宋嘉定年间(1208 — 1224年)清源郡侯陈谠(1134—1216年,官至兵部侍郎)命和尚守静募捐创建,初名“安利桥”,有十五个桥墩,桥面上盖有长亭,是宋代仙游县城横跨木兰溪的第一座桥梁,可惜在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被一场大火吞没了,止剩五墩。明成化元年(1465年)冬郑纪、柯添、陈俊明等36人募资重建,易名卧龙桥、青龙桥、起龙桥。明万历十二年(1592)知县周铎在原址上游数十丈处重建一座新桥,命名“登瀛桥”。明天启二年(1662)为缓解交通拥挤又增建一桥,东名“金凤”,南为“青龙”,两桥之间还筑有一座大石墩相连,桥墩上建造八角亭一座。清康熙四年(1665年)邑人、兵部侍郎唐显悦造船摆渡,桥上桥下,车水马龙,一片繁忙景象。明崇祯年间,金凤桥底被泥沙淤积,青龙桥不幸遭大水冲垮。清雍正八年(1730),由本县绅士徐万安兄弟筹资重建,共10墩11孔,桥墩为船形,桥全长218米、桥高7.2米、面2.3米,为石头梁式结构。

清乾隆甲寅年(1794)孟冬赐进士出身知仙游县事岭南人吴道萱题《重修金凤桥碑记》,同治七年(1868)仙游县事大兴人李锺霖重修并勒石《金凤桥》。

民国六年癸卯(1903)金凤桥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前后历时十五年,于民国丁巳年(1917)告竣.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