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中耳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概述

粘连性中耳炎(adhesive otitis media)是中耳内纤维组织增生或瘢痕形成,是既往中耳炎症的结果。常于儿童时期发病。

病因病理病机

是既往中耳感染的后遗症。化脓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变程度足以损伤中耳粘膜时,可引起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产生新的纤维组织,或积液机化,这一过程可导致鼓室内壁粘膜与鼓膜粘连,甚至听骨链粘连固定。

临床表现

(一)病人既往多有中耳炎病史。主要症状为听力减退、耳鸣。

(二)鼓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或萎缩、增厚、瘢痕形成及钙化斑(耳部彩图12)。原有鼓膜穿孔者,新生的鼓膜菲薄,呈半透明状。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减弱或消失。

(三)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重者有时可出现混合性聋。声阻抗-导纳测试的鼓室导抗图呈现低峰型(As型)或鼓室负压型(C型),镫骨肌反射消失,以上提示鼓膜和听骨链活动受限、咽鼓管功能不良。

治疗

(一)积极预防和治疗病因,防止纤维性粘连。增殖体肥大或鼻部炎症妨碍咽鼓管功能时,应及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应及时作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排出中耳积液,必要时可以留置通气管。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抗生素的剂量要充足,用药时间于症状消退后不得少于5日。

(二)手术治疗:粘连形成后,治疗困难,目前手术效果并不理想。有手术指征时,可在手术显微镜下松解鼓膜和听骨链的粘连固定,清除两窗的纤维闭锁,重建含气的中耳腔。为防止再度粘连,可在鼓室内留置硅胶或聚四氟乙烯薄膜,二期手术取出。

(三)听骨链广泛固定时,可配戴助听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