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名扬苏鲁豫皖地艺惊先贤古今人
――记豫剧八大红脸王之一洪先礼
他不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但他的唱功却轰动苏鲁豫皖。他没有国家级、省级演员的名号,但他却创造了许多国家级、省级演员所不能企及的演出成就,至今已出版发行由他主演的音像作品十余部。
他在艺业上没有师承,但他却以自己的天分和努力,继承发扬了豫东调的优良传统,使“红脸”唱腔这枝艺术上的奇葩更具迷人的魅力。
他叫洪先礼,著名豫剧演员,豫东调八大红脸王之一。尽管一些所谓正宗流派人士对此不屑一顾,但在基层,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他是真正的豫剧须生大家。
弃学从艺:
洪先礼生于1966年,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桑堌乡郭各村洪庄村人。商丘是戏曲之乡,也是豫东调的主要流传地区,梆子戏在夏邑很受欢迎,并产生了不少著名的红脸演员,戏曲艺术在洪先礼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深深的种子。
16岁那年,他产生了弃学从艺的念头,但阻力之大却是他没想到的。先是班主任老师极力反对,因他当时学习成绩较好,又是班干部,老师劝他放弃这个想法,好好读书成材。身为煤矿工人的父亲同样反对他走从艺之路,认为那不是一条成才之道。然而,这些阻力对痴迷于戏曲艺术的洪先礼来说已无济于事,醉心于戏曲艺术的他,做梦都是自己在台上扮演王侯将相,乃至坐在课堂里,满耳听到的都是锣鼓声。最终,为了他痴迷的戏曲艺术,当年16岁的他选择了弃学从艺。
坎坷求艺:
因为瞒着家人自作主张到剧团学戏,父亲在生气之余拒绝给他提供学费,他只得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且,到了剧团之后,学艺的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学习一个月后,老师认为洪先礼“没有嗓子,唱不出来”。他只得失望的回了家。一些乡邻和亲戚朋友却给了他很大的支持,认为凭他的嗓子不应该唱不出来,如就此半途而废,实在可惜。这些鼓励的话,给心灰意冷的洪先礼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他下决心再回到剧团,一定要学出个名堂来,不辜负乡邻的期望。在剧团,他刻苦练功,一招一式,一丝不苟的向老师们学习。为了练出嗓子,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喊嗓子一直练到嗓子出血。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洪先礼以他的勤奋,终于在剧团崭露头角,并开始出演主角。而好事多磨,因为种种原因,业余剧团解散了,此时距洪先礼开始学戏,仅仅9个月的时间。
剧团虽然解散了,但此时的洪先礼已经打下了一定的戏曲基础。为了他所痴迷的戏曲艺术,他四处拜师访友,努力提高自已的演唱水平。刚入剧团时,他学习的是刘派唱腔,剧团解散后,他不拘泥于一门一派的演唱特点,而是遍访名老艺人,虚心向他们求艺。为了学习<八贤王说媒>他找到老艺人于福礼。听说蚌埠有个老艺人张玉生<刘公案>唱的很有名气,他不远数百里上门求教。广纳百家,并结合自己的嗓音特色,扬长避短,逐渐形成了自己大小嗓并用,音域宽厚,音色宏亮的特色。在夏邑一带,二十多岁的洪先礼已是小有名气。
声名远扬:
有时,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借助于某种偶然因素。一个磁带经销商听了洪先礼的演唱后,极力向出版社推荐洪先礼。出版社试录了两出戏<下南京>、<辕门斩子>,经过专家审听后,出版社决定要为洪先礼这位没有“名气”的演员灌录盒带。<司马懿扒墓>、<赵匡胤哭头>、<薛平贵登基>等一出出戏就这样被推了出来,洪先礼的名气也从夏邑、商丘扩大到苏鲁豫皖。一时间,红脸王的美誉也被冠在这个年轻人身上,洪先礼也就这样得到了广大戏迷的认可。
如今的洪先礼,正值年富力强,他除了活跃于徐州、阜阳、淮北、商丘一带演出外,每年都应出版社的邀请,推出一部部力作,他正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在弘扬着豫东调红脸王唱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