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共性技术概念,但国内现有的定义多是由影响范围出发的。一种较普遍的看法是: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也有认为共性技术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
所以,可以看出共性技术有两个主要特征:首先,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导致较严重的市场失灵。共性技术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可以在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得到应用。正因如此,单个公司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共性技术研究。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会导致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其次,共性技术研究一般处于竞争前(pre-competitive)阶段。
因此,有观点认为,共性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处于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共性技术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的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究开发,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根据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和外部性大小,可以将共性技术划分为关键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
从各国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影响面广的特点,从本国国情出发,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支持本国产业进行共性技术研究,为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
但也要看到,不同产业,不同的应用领域,共性技术的表现形式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所以,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共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战略共性技术:处于竞争前阶段的,具有广泛应用领域和前景的,有可能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的技术领域,如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所形成的技术;2、关键共性技术:关系到某一行业技术发展和技术升级的关键技术;3、基础共性技术:能够为某一领域技术发展或竞争技术开发作支撑的,有关测量、测试和标准等技术。
同时也可以看出,与产业未来发展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战略共性技术,而与产业当前发展关系密切的主要是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两方面。
共性技术还有另外的解释或者含义:其创新出现将从根本上否定、超越现有的相同领域、相同产品的生存空间,即所谓升级换代性质的创新技术,该类型的创新对于产业升级与性能超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其往往打击面过于巨大,包括相关领域原有的专家权威,因此产业化的阻力往往也最大,其一般在形成学术民众的气氛中产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