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曲河是资阳人的母亲河。
1.历史明代末年的大学者、福建侯官人曹学俭,宦游四川任右参政时,对巴蜀大地的名胜古迹情有独钟,且十分喜欢蜀中掌故。他一方面到各处进行实地考察,一方面检阅有关文献资料,为今天分属四川、重庆、贵州的130个州县著《记》,总书名为《蜀中名胜记》书中用534字,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与历史、古迹、文物、诗文等有关的资阳山水名胜。对今天的九曲河有如下记载:“城西二里资溪,萦纡九曲,合流雁江,近掘得宋张方《题资溪桥》诗,有‘资水右旋江会合’之句也。”再引《图经》说,资阳城南五里,也就是九曲河南岸两三里外的书台山,曾经是西汉大辞赋家、邑人王褒读书写作的地方,有碑刻20余通,《圣主得贤臣颂》也在其间。
2.发源九曲河发源于简阳的芦葭桥,全长虽然不足50公里,但沿途接纳的沟溪水很多,特别是在汇入周家沟水、王编沟水、花椒沟水后,水流量递增,覆盖面积逐步扩大,约300平方公里,加上沟溪两侧布满水稻田,冬季囤水田成片,九曲河不仅夏秋两季水流量丰 沛,就是冬春枯水季节,也有较多的流水,下游10公里内,终年可行小木船,打渔小舟更是畅通无阻。
3.“资阳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修筑成渝铁路时,于九曲河黄鳝溪段,深挖一号铁路桥墩的基础过程中,发掘出我国新人化石。经专家学者鉴定,实为一具50岁上下的女性头骨化石,其某些部分虽然还比较原始,经碳测为距今约35000年。
对头骨化石种种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后,考古学家们认为,资阳人生活在距今几万年到10万年之间,比北京人更晚,比山顶洞人更早,属于旧石器晚期。因为发现于资阳,学术界将其命名为“资阳人”。迄今为止,这是我们在追寻蜀人祖先时所能见到的最遥远、从而也最模糊的一张面孔。
4.现状自建国以来,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九曲河受到了较大污染,近两年来资阳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专项整治办公室,发动全市力量对母亲河-九曲河进行了综合整治,目前已初见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