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树铮(1880年11月11日-1925年12月29日),字又铮、幼铮,号铁珊,自号则林,汉族,安徽萧县醴泉村(原属江苏省萧县)人,北洋军阀皖系将领,陆军上将、威远将军。著有《建国诠真》。
人生简介年少聪颖,精书法,擅诗词古文,酷爱昆曲,从政后仍手不释卷,青少年时期只跟着自己的父亲徐忠清(葵南)学习。
1905年被保送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任段祺瑞部第六镇军事参议及第一军总参谋。1912年任陆军部军学处处长等职。袁世凯称帝时,力劝段抵制,被袁免职。1916年袁死后,任国务院秘书长。1917年策动张勋赶走黎元洪,事后又参与讨平张勋的军事行动,任陆军部次长。积极主张武力统一全国。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徐树铮把目光投向了长期分裂的外蒙古,将其收复。1920年直皖大战后,皖系失败,徐树铮遭通缉,被列为安福政治集团的中心人物。后在日本人帮助下逃到上海避难。后又在江浙战争中出任淞沪联军司令,失败后流亡欧洲。1925年段祺瑞再度执政,召徐树铮回国,12月29日深夜(有说是30日午夜0时多)在河北廊坊火车站被冯玉祥部下枪杀,英年早逝!
收复外蒙古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但是,自古就是中华领土的外蒙古却在沙俄的威逼利诱和极少数卖国王公的唆使下,宣布独立,脱离祖国。孙中山、徐树铮等对此都表示强烈的愤怒!尽管后来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外蒙古取消了独立,实行“自治”,但中国在外蒙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外蒙已沦为沙俄的殖民地!这是中国人民及中国北京和南方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但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也把外蒙古送回到了中国面前。当时,中国正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对德战争。徐被段任命为参战处参谋长兼西北国防筹备处处长。徐从日本借款和武器,编练参战军。1919年,德国战败,参战军被改为西北边防军,徐树铮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为彻底解决外蒙问题作准备。由于俄国发生“十月革命”而全境赤化,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外蒙王公贵族失去了靠山,又害怕俄国的赤化运动波及外蒙古,因此决定回归中华祖国以维护自身利益。于是,北京政府驻库伦(今乌兰巴托)都护使陈毅总督与外蒙王公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达成了《改善蒙古未来地位六十四条》,但立即遭到了外蒙“议会”的否决。这使北京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快速度解决蒙古问题。1919年10月,37岁的徐树铮率领一旅边防军,挥师出塞,向库伦进发。徐树铮一到库伦,立即让陈毅回内地,也否定了《六十四条》。他把外蒙古伪政权的“内阁总理”巴德玛多尔济“请”到了自己的司令部,并将其他王公及哲布尊丹巴活佛加以软禁。在威风凛凛的祖国军队面前,外蒙古伪政权的高官们顿时没了威风。1919年11月17日,历史永远记住这一天,外蒙古正式上书中华民国总统,呈请取消“自治”,废除中俄“蒙”一切条约、协定,回到中华民国怀抱!同时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徐树铮将军队派驻外蒙各地,如买卖城(今恰克图),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唐努乌梁海,完成了对外蒙古的统一!尤其是唐努乌梁海,被沙俄侵占达七年之久,终于回到祖国怀抱,这也是徐树铮一项伟大而短暂的功绩!
徐树铮最难能可贵之处,是收复外蒙后回北京述职时,不但向大总统汇报,还向在上海的孙中山先生去电汇报。孙中山收到来电后异常喜悦,立即不顾国民党内某些人的反对,回电对徐树铮收复外蒙予以很高的评价!1919年,尽管有巴黎和会的阴影,但外蒙古及唐努乌梁海的回归祖国,应是当年中国人民最喜庆的大事!
外蒙古及唐努乌梁海很快又失去了!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内地军阀的可耻混战,徐树铮被迫离开外蒙,造成国防空虚。二是外蒙境内本身的混乱。在外蒙这块土地上,不但有中国的军队,还有蒙匪和白俄的匪帮并没有来得及完全清除,蒙古人民革命党也开始活动;徐树铮过度采用军事手段,未得外蒙民心,外蒙还有许多人在为重新“独立”蠢蠢欲动。三是苏俄干涉和长期以来侵占我外蒙古和唐努乌梁海的野心不死,使得外蒙古革命党再次在苏俄的卵翼下宣布“独立”,而苏俄更赤裸裸地将唐努乌梁海加以霸占!
徐树铮在外蒙古做了许多有益于蒙古的事,如引种蔬菜、修建公路、开办银行、创刊日报、加强中华文化教育等。在离开外蒙而外蒙又再次分裂的日子里,他与孙中山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积极促成南北和解。
人物评价徐树铮是段祺瑞的灵魂,跟随段25年,忠贞不渝,有极强才干,但锋芒毕露,过于骄狂,胆大敢干,树敌太多。官场之外的徐树铮,一点儿飞扬跋扈的样子也没有。他和上级、平级的关系都很难搞好,和下属在一起时却不拘形迹。他大才在胸,平时谈吐时雅时俗,只看分什么场合。
徐最大的功绩就是收复蒙古草原,虽然最终蒙古还是独立出大中华版图.
另外,徐于1914年创建的成达中学,现为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曾湘、交通总长叶公绰、财政总长吴鼎昌以及周作人、朱光潜、焦菊隐、齐思和等,均曾担任过学校董事长或校长。首都师大附中现为北京市重点中学。
妻、子状况一妻四妾:
发妻夏红筠(又叫夏宣,1955年在苏州倪家花园病故),小妾沈定兰,沈定兰之妹沈淑佩,王慧珵以及原来是娼妓的平芳春。
子女十人:
长子徐审义(又名徐审宪),次子徐审武(1903年生,五岁时夭折于日本),三子徐审交(字道邻),四子更生(五岁时夭折),长女徐樱环(又叫徐樱)、次女徐书环(五岁时夭折)均为妻子夏宣所生。王慧珵生徐美、四女徐慧(五岁时夭折),沈佩兰生徐佩、徐兰。第三代第四代如今大多生活在海外。
长子徐审义最似乃父的是他酷爱昆曲,晚年住苏州,以度曲自娱,别号“百曲楼主”。1960年至1963年参加苏州戏曲研究室的剧目整理工作,有《昆曲常用曲牌分析》等著作,1968年病死于苏州。
三子徐道邻1906年生,后考入德国柏林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1945年官至行政院政务处长,后辞职从教,先后任同济大学,台湾大学教授。1962年赴美,先后在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州大学任教,1973年的圣诞夜,68岁的徐道邻因心脏病突发死于美国西雅图市。
长女徐樱1910年生,1932年嫁给国际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1993年,83岁的徐樱在美国加利弗尼亚州遇车祸身亡。
三女徐美1924年生。
幼女徐兰1924年生,1945年嫁给陆宗舆之子陆仲宣。陆宗舆曾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因与日本谈判,签定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而在“五四运动”中和曹汝霖、章宗祥一起被学生穷追猛打。徐兰1948年死于白血病。
第三代:
徐审义有二男一女,二男为徐福申(长孙,1924年生)、徐福宜,已知徐福宜后来在台湾“教育部”任职。徐道邻先娶德籍女子舒碧君,生女徐小虎、徐小玉,男徐小瑞。离异后继娶叶妙暎,叶是徐道邻的学生,获法学学士、数学硕士,生男徐小珂、女徐小瑜。徐樱生女李林德、李安德,男李培德。现在仅知,徐小虎居英国,李林德在加州大学。至于其他事、其他人,暂无资料。
徐树铮诗词:徐树铮留下来的诗大约200首,词60首。下面是他去收复外蒙时,在库仑写下的一首《念奴娇·笳》 :
念奴娇·笳
砉然长啸,带边气,孤奏荒茫无拍。
坐起徘徊,声过处,愁数南冠晨夕。
夜月吹寒,疏风破晓,断梦休重觅。
雄鸡遥动,此时天下将白。
遥想中夜哀歌,唾壶敲缺,剩怨填胸臆。
空外流音,才睡浓,胡遽乌乌惊逼。
商妇琵琶,阳陶觱篥,万感真横集。
琱戈推枕,问君今日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