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源村地处安徽省歙县北部高山地区,村部离县城约30公里,最北的老屋基自然村离县城约40公里,几年前,岩源是一个行政乡,现在是一个行政村,归上丰乡管辖,由8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1400余人。
岩源村地处山区,大小溪流顺山谷曲折奔流不息,村落依山势而建,洒落在山顶或半山腰中,有的民居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外地人称岩源人为山里人,这里常年云雾飘绕,自然会让人想到白云深处、山里人家的景象;这里壑壁幽深,荗林修竹,万亩茶园,高山流水,景色十分优美。老屋基自然村,在岩源北端,紧邻旌德、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两县,在海拔600多米的半山腰,其北坡天顶山是这一带山脉的最高山,海拔1074米,在黄山风景区东则,距景区主峰不足40公里,是新安江上游歙县境内河流厚资河的源头,天顶山沿线山脉属黄山山脉,是新安江与青弋江的重要的分水岭,通往泾县方向的千年古道在天顶山穿行而过,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金钱松只在这一带有分布,老屋基距千年古道不足3公里。美女潭瀑布,源自天顶山,就在老屋基的西侧,飞流直下,终年流水不断,即使在冬季枯水期,瀑布宽度也有4、5米;美女潭是瀑布终年冲涮的结果,虽然不大,却有巧夺天工之美,潭水碧绿,清澈见底,四周岩石上,零星生长着蕨类、藻类植物,在石缝中还长着几棵棕榈,四季常青;在冬季,总是能见到一簇簇长长的冰柱倒挂在两侧的岩石上,让人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什么是冰青玉洁,什么是沉鱼落雁。每年的夏季,回家的游子总是要到美女潭洗澡,他们认为这样会保持皮肤的健康,身上再也不会长疙瘩。
岩源人世世代代以种茶为生,以生产黄山毛峰、黄芽、炒青为主,年产茶叶约200万斤,年产上等黄芽、毛峰约6万斤,茶叶几乎成为岩源人唯一的生活来源,全村没有半亩稻田。据当地人介绍,这里四季分明,冬季有积雪厚冰,春夏有山花烂漫,常年有云雾缭绕。独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对茶叶的生长、采摘、加工十分有利。这里“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茶树常年在云雾滋润之中,不受寒风烈日侵蚀,采茶季节正是山花烂漫之时,山间到处飘着兰花的幽香,所以岩源的茶自然是品位高雅、茗香四溢,色泽翠绿、香气持久、毛羽多、叶片厚、茶质浓成为岩源茶的主要特点。由于土地肥沃,这里的茶树不需人工施肥,冬季气温比山外约低6至7度,又常常有厚厚的积雪,因此,极少有病虫害,几乎不用喷洒农药,这里所产的茶叶是真正无公害绿色产品。
这里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早在1942年原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就在此成立了道溪中心支部,开展革命活动,传播革命真理,并于同年5月成立了歙县西北游击队。岩源人民当时积极参加革命队伍,英勇开展武装斗争,为当地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是皖南山区中心县委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岩源人民与游击队同生死,共患难,同敌人浴血奋战到全国解放,为革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歙县人民政府于1979年正式确定岩源村为革命老区根据地。1941年1月7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幸存的刘奎和他的战友们,象一颗革命火种又重新点燃了皖南革命斗争的熊熊烈火,他们来到歙县北乡岩源地区的老屋基、道溪、黄柏山等地开辟根据地。他们在山民中宣传革命道理,动员参军参战,发展地下党员、筹建党支部1942年2月成立了“中共道溪中心党支部”。1942年5月中心县委机关从绩溪的金坑移至上丰岩源的兰荫滩。兰荫滩四周叠嶂悬崖,峰滦重迭,中部为沟壑莫测的开阔地带,间有莽莽森林和石塌洞,具有易守难攻之势。中心县委以兰荫滩为中心,以“恢复地区,深根立足,积蓄力量,开展游击斗争”为指导方针,开辟了老屋基、道溪、黄柏山、吴家坦、吴家山、白蛇坑、王进坑等一大片游击根据地。1943年农历腊月二十六至第二年正月十三,胡民、刘奎带领游击队200多人驻扎在老屋基进行休整。1947年9月下旬,皖南游击队500多人遵照中共华北局给皖南地委的《三八指示》和中共皖南地委太平龙门会议精神,决定由过去“分散隐蔽的斗争”转为“大胆放手的游击斗争”并加速扩大游击根据地,以巩固老区扩大新区,密切配合解放区战场粉碎敌人的“清剿”,而进驻岩源游击区。这500多名指战员主体在老屋基休整,作好参战准备,为期六天,处决了一名破坏游击队造成伤亡的外地伪保长。由于特务告密,皖南“清剿”指挥部立即调集四县兵力向岩源地区进攻,对老屋基进行了七天七夜的烧杀掠夺,涌现出了潘济滨等革命乡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