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古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考证,米仓道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南江县志》记载云:秦末汉初,从陕西的南郑起到四川的道路中就有米仓道。米仓道在民间有水路和旱路之说,即米仓水道、米仓旱道。所以,发源于陕西南郑和宁强的东河与米仓道,均成为米仓山南麓的交通要道和运输大动脉。随着时间的推移,米仓道在川东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逐步又分为官道、兵道、商道。米仓古道纵贯秦巴山区,联接黄河长江流域,北上三秦而通中原,南下四川以达南方,古称大行道。沿途高峰丛集,万壑分流,先民依势开道,成于夏商。北起汉中,经南郑入南江界,越米仓山,踌孤云两角,南抵巴中,其间西去成都,南至重庆,自古乃兵家必争之道。夏禹王会盟涂山,巴蜀往焉,萧何月下追韩信于韩溪河,曹操征张鲁而刘备筑牟阳城于大坝,唐代皇子李贤李重茂贬谪巴州集州;宋元之际蒙将桑入川攻合川钩鱼城;明朝设巡检司于大坝;清代白莲教义军横行川陕各州县;现代红四方面军建川陕苏区于川北等等。五千年古道,兵马驰骋,商贾营运,行旅往来,不畏崎岖险阻,至新中国初期,始废米仓道。旺苍县境内的米仓古道,主要有四条,至今尚存,有的路段还很完整,至今仍有民间客商及游人、山民、背夫行走。何家沟段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川北道监察使杨瞻在翻越此段米仓道后,在他的《题灵溪》诗中十分动情的写道:“溪山曲尽难名巧,方信苍苍造化神,鸟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佛画中人。”此段古道经越千载,经无数次修整,其最后一次大型修整培补是在“大清嘉庆二十三年”至“大清嘉庆二十五年”间进行的,皆为民间捐资修整。当年培修整治的两道“修路碑”自今保存完整。

穿越时空的隧道,历史上的旺苍米仓道上曾演绎出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1987提11月25日,四川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占扬先生在旺苍县“木门会议陈列馆方案讨论会”上讲:“红军攻打汉中从旺苍县国华上去的,这是一条米仓道,是三国时的运兵要道。元朝大军进四川也是走的这条米仓道,直下阆中和巴中地区。苏区时,川陕地下交通线(即红色交通线)的西线同样是这条米仓道。《旺苍文史资料》也载文云:东鼓城山顶,当年诸葛亮屯兵演武的‘八阵图’、点将台依稀可见。旧时《巴中县志》载:汉平关,建安22年(公元217年),张郃从此关进窥巴西,为蜀将张飞所败。”米仓道无疑是先人留给后人的一笔浩瀚而伟大的财富,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