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田庄吹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临清田庄吹腔临清田庄吹腔是流传于临清松林田庄一带的古老戏剧曲种,至今已有近300百年的历史,据考是由秦腔、徽戏、明清时曲吸收当地民歌而形成。田庄吹腔始于乾隆26年前后(1761年)由河北南宫侯姓者传入,乾隆30年(1765年)南巡回銮驻跸临清州,观看此剧,龙颜大悦,并赐名为“吹腔”流传至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田庄吹腔多次参加省地汇演并获奖,呈现了又一个繁盛期。1953年,主演赵连仲在山东青年艺术汇演中获得奖章一枚。同年,艺人赵金铸等进京演出受程砚秋夫妇接待,听唱了多段吹腔曲牌后高兴的答应了支持他们成立专业剧团的要求,命名山东清评剧,并给演员铸发了铜质奖章,为他们演唱的传统曲目《挂龙灯》进行录音,组织讨论,不少专家学者给与很高的评价以表鼓励与支持,临别赠送六莽六靠八套官衣和头饰。

田庄吹腔曲牌古朴典雅,吸收了秦腔、弋阳腔、汉调、徽调等特点,形成了多种吹腔的吹腔戏,所用曲牌有山坡羊、朝阳歌、锁南枝等百余种。传统剧目数量甚多,分大中小三类,共70余个,内容涉及到春秋战国、三国两晋、隋唐五代、唐宋明清多个朝代,代表作有:《王玉荣思夫》、《貂蝉思夫》、《王小赶脚》、《补缸》、《十字坡》等。 1964年以后,临清剧团利用吹腔曲牌排演了不少现代戏,如《夺印》、《红灯记》、《朝阳沟》等。

田庄吹腔是我国古老唱腔的代表,对研究我国戏曲声腔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该团体人员至今保留相当一部分手抄本剧目(有些已存入中国戏曲研究院),对研究中国传统剧目和戏剧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