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t Old-Fashioned Flavor-- Hsiluo's Traditional S
【摘自】光华杂志2006年02月号
【中文章名】滴滴原味 ──西螺古法酿造酱油
【英文章名】That Old-Fashioned Flavor-- Hsiluo's Traditional Soy Sauce Industry
【作者】滕淑芬
【图片】庄坤儒
知识分类:无
80年历史的瑞春酱油,现任董事长钟朱洪有子继承家业,已准备扩大生产规模。
浊水溪畔的云林西螺,因平原肥沃、日照时间长、水质甜美,造就西螺酱油历久不衰的好味道。历经景气高低循环,西螺酱油凭着单一古法酿造的产品,为何仍能远近驰名数十载?
西螺延平路,80年历史的瑞春酱油门市后的工厂,年轻的钟政卫和老师傅合力抬起大陶瓮的缸盖,抓起一把入缸多时的黑豆,商量着明天可以开始煮豆汁了。
露天曝晒场内,500多个大陶瓮排列整齐,陶瓮一掀开,浓浓的荫油味扑鼻而来。经过阳光滋养,发酵期长达4个月的黑豆,准备进行后端制程,先压榨,再调配糖、糯米粉后,煮成豆汁,就可以包装出货。
代代相传古早味
文化大学化工系毕业、27岁的钟政卫,3年前当完兵就被父亲召唤回家帮忙,和负责营销的哥哥钟政达成为瑞春酱油的第4代接班人。
晒得一脸黝黑的钟政卫说,一瓶不加防腐剂、以古法酿造的黑豆酱油,平均要6个月时间,程序繁复。首先将黑豆洗净煮熟、铺平冷却、洒上酵母菌种帮助发酵;接着不停翻搅,让菌种均匀地包覆在黑豆外,再装入大型竹簳中,让水份挥发,最后加粗盐封缸,在曝晒场上等待熟成。
小时候住在发酵室旁,看着父亲与师傅半夜起来照顾菌种的钟政卫说,发酵期必须历时7天、24小时监督,夏天太热要把气窗打开,冬天得盖上麻布,或者打开烤炉,让温度保持在摄氏40度上下。「7天的发酵期是关键,菌尸表层会逐渐由白转黄;若温度控制不好,直接变黄,酱油风味就有差。」
黑豆是古老的中药材,具有「驻颜、明目、乌发、使皮肤变白嫩」等功能,原因在于,黑豆的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的代谢、降低血脂;对降低动脉血管硬化、预防血管栓塞,黑豆的效果也比黄豆好。
传承有人的瑞春酱油董事长钟朱洪并没闲着,才从中国大陆宜兴订制一千个大陶缸回来。
「陶缸透气度好、又能保温,只要不撞破,一百年也不会坏,」他说,早年还有南投水里烧制的陶缸可用,一个5000元,成本不低,水里窑厂毁于921地震后,台湾能烧制大陶缸的窑场不多了,现存的小窑场要烧出一千个缸,得花10年交货,他只好转往宜兴订制。
一世纪的明星产业
一代接一代的西螺酱油聚落,手工酿造的传统酱油厂分散在街头巷尾的深长「街屋」里,仍维持着「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目前以古法酿造的厂商约有8家,其中历史最悠久的「丸庄」,即将跨越一世纪。
两年前接任丸庄董事长的庄英尧说,古早年代一般台湾家庭都会自己腌菜、腌豆豉、酿酱油,日治时期祖父从小生意起家,以扁担挑着「豆油瓮」在街上叫卖,做出口碑后,生意越做越大。有商业头脑的他,1909年就创立「庄义成酱园」,并且画一个圆将姓氏「庄」字圈住,当成公司商标,很早就有企业识别观念。
1935年日本政府为控制民生物资,下令台南虎尾地区的酱油厂家全部歇业,另外联合成立虎尾酱油工业株式会社,由于庄家是西螺地区酱业的大股东,父亲庄昭典就担任第一任社长,当时日人发行的股票还保存在西螺老家中,见证着时代变迁的历史。
光复后,日人撤离、管制取消,庄家重新以「丸庄」的品牌在市面销售。
57岁的庄英尧回忆,小时家中的事业已经颇有规模,雇用数十名长工。每天下午4点工人休息时间,附近小贩就会来家门口叫卖猪血汤、肉圆等小吃。
丸庄酱油很早就从中台湾向北拓展,民国五十年代经济成长,台北开始举办各种商展,庄家就在台北成立办事处,拓展通路,并以「西螺名产?丸庄酱油」为诉求。从此西螺浊水溪不仅有西瓜、米,酱油也成了地方特产。
民国58年,庄家祖父过世,想不到本来就有肝病的庄昭典,因悲痛莫名竟在5天后也辞世,庄家顿失两位经营长者,当时才28岁的哥哥接下董事长位置,刚当完兵的庄英尧则北上负责台北分公司,晚上在中兴大学企管系就读。
在兄弟经营下,丸庄规模扩大,不断买下老家的前后左右空间,但腹地毕竟有限。民国75年丸庄斥资在车程一小时外的二仑设厂,除降低成本外,更希望以现代化管理提高产能。目前丸庄维持30%的黑豆纯酿造酱油,也开发黄豆加小麦混合的酱油,以及豆腐乳、脆瓜等酱菜系列产品。
高价伴手礼
传统酿造酱油,生产过程繁琐耗时,而一般酱油以盐酸水分解,可在7天内制成,传统酱油的成本、售价自然比化学酱油高出许多。以瑞春或丸庄500公克瓶装的黑豆酱油来说,售价约240元,比坊间的万家香、龟甲万、金兰、统一等同份量的化学酱油足足贵上10倍。
化学酱油以低价、大量广告曝光的策略抢占市场,一般消费者却很少看到西螺黑豆酱油打广告。究竟谁才是黑豆酱油的消费群?
庄英尧分析,酱油是民生用品,加上现代人外食居多,一般小家庭很少开伙,酱油的用量比早年少很多。但丸庄有固定客户群,吃惯黑豆酱油的人不喜欢豆麦味,因为豆麦发酵会产生酒味,豆味较淡。
传统酱油的销售点以经销商及一般超市为主。近几年,大卖场出现后,改变了民众的购买习惯,丸庄也因应趋势,打入大卖场通路。
「只要产品有特色,就不会困于价格迷思,也不会掉进拚价格、微利化的泥沼,」庄英尧指出,丸庄酱油深受香港喜爱,在香港售价近400元台币,也由香港打入东南亚市场,目前外销比例约占15%。
「地方品牌在中南部超市的量非常大,只是超市也要收上架费,利润有限,大多还是直接批给经销商,」负责瑞春酱油营销的钟政达说,早几年父亲对超市要收上架费这件事很不能接受,因为那时几乎是客人抢着买,家人连吃年夜饭都得轮流吃,因为客户川流不息,铁门根本关不起来。
另一家西螺名产大同酱油,则将目标对准观光客,与高速公路休憩站合作,让途经此地的游客下车购买。
虽然大环境景气低迷,但传统酱油业者却反其道而行,准备扩大生产。由于古法酱油需要广大的露天曝晒场,已在西螺工业区买下6200坪厂房,约可放置2000个大陶瓮,预计二年后将分散在住家附近的酿造厂整合迁往。
而丸庄的营业额也是逐步成长,三年前还一举突破一亿元大关。身为西螺延平老街的见证者,丸庄计划配合文建会「历史空间再造」的活动,将老宅改建成酱油博物馆,让老一辈再一次回忆儿时「呷饭配豆油(酱油)」的情景,也让年轻人体会古老的「酱缸文化」。
八珍之首
被誉为「八珍之首」的酱油,一直是华人「沾沾自喜」的传统酱料,滋味非其他调味品所能比拟。一盘蒜泥白肉、白斩鸡,甚至荷包蛋,用荫油作沾酱,就能让看似清淡的料理,齿颊留香。
就像一颗颗黑豆经过时间孕育,才能酿造出一瓶甘醇酱油,西螺酱油产业历经前人辛勤播种,才有今日一脉相传的成就。也许正因心手相连,不求事业极大化,而以消费者口味为依归,才让西螺酱油成为传统酿造业的长青树,也让乡镇产业仍保有亮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