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村 位于黑龙江省南部阿城市区南2公里,濒临阿什河西岸。隶属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乡管辖。
白城村,以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城得名。白城村共有村民782户,3030人,有耕地4721亩,主要从事农业和蔬菜生产。白城大蒜是全国闻名的特产之一。它的主要产地是金代上京会宁府城池遗址内外,阿什河乡的白城、南城、双城、新城4个村。蒜质尤以白城城内所产为最佳。有紫皮蒜和白皮蒜两种,以紫皮蒜著称,蒜汁稠粘,蒜味辛辣,品质好,宜久存。白城村
所在地为金代早期所建都城,称金代上京(会宁府)城,又称皇帝寨、御寨、会宁城,俗称“白城”。白城,之所以称“白城”,一说,因金人喜欢白色。《金太祖实录》载:“金一色最为真宝,金之色白,完颜色亦尚白,于是国号金,白城之义盖于此”。一说,白城之城垣为白色。金毓黻所著《东北通史》载:“余在会宁故城,见一家墙垣,以金代旧砖砌成,
远望一如白垩,始悟白城之名,得义于此。盖当金世及其之后,此城内之垣壁,无不色如白垩,故以白城呼之也”。
上京会宁府由南、北两城组成,形制比较特殊。两城皆长方形,北城竖修,南城横筑,平面呈“”形。北城,南北长1828米,东西宽1553米;南城,东西长2148米,南北宽1523米。城墙夯土版筑,残高3—5米,基宽7—10米,上宽1米左右。全城墙垣除少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外,大部保存完好。城墙外附筑马面,总计89个,间距80—130米,大部分保存较好。全城有城门9座,其中8座有瓮城(亦称月城)。上京皇城在南城西部偏北处,东、西两墙早已夷平,成为乡间大道;北墙因近代建立村落被民房所占;南墙中段保存较好。皇城南北长645米,东西宽500米,占地面积32万余平方米。皇城残墙基宽6.4米。南墙正中有4座土阜,其中两座最高,约7米;其余两座土阜各高约2米。4座土阜之间为3条通道,当为午门及左右阙门址。午门址以北(皇城内),今有5座土阜,高0.5—1.0米,是当年的宫殿址。白城,公元1115年(金太祖收国元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反辽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建立金国,定都会宁,始建会宁城,规模不大。金太宗即位后不久,开始大规模营筑新城,即南城,同时修建皇城。金承辽制设五京。天眷初年,“以京师为上京,府曰会宁”。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海陵王4帝均设都于此,为金之前期都城,历时38年。1152年(金天德四年),海陵王迁都燕京(后改中京,今北京)。1157年(金正隆二年),“罢上京留守司”,“削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不久,海陵王下令毁掉皇城宫室。金世宗即位后,陆续于上京城重建殿阁、庙宇,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广复以会宁府为上京”,至1181年(金大定二十一年),上京宫室基本恢复。翌年夏初,世宗东巡至上京会宁府。金末,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自立,建立东夏国。1215年(金贞祐三年),蒲鲜万奴率军北上攻掠上京城。1217年(金兴定元年)完颜太平同蒲鲜万奴勾结,焚毁上京宫室、庙宇等建筑,上京城遭到严重破坏。1233年(金天兴二年),东夏亡,蒙古军于上京会宁府建通往奴儿干的驿站。明代,金上京故城为海西东水陆城站之一。清代,1725年2月(清雍正二年十二月)清廷决定,于上京会宁府故址设置拉林阿勒楚喀协领驻防。后于上京会宁府故址北4里建城,1729年(清雍正七年)协领衙门迁驻新城(今阿城市区,即原阿城镇)。1981年1月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