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韩村和“北寒路”
北寒路因北寒村得名。北寒村位于北寒路之北端,它是太原西部山地和盆地参差交错地段中较为古老的村庄之一。
有资料记载,北寒村是一个移民迁徙、成村于明初的村落。当地的村民也都听老辈人说:明开国之初,今北寒至南寒一带,是一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旷之野。杂草丛生,坟丘遍野,小野生动物出没其间。永乐皇帝登基北京、南面称孤之后,诏今山西平阳府移民充边。于是,许多被征外迁的农民结集于洪洞大槐树下,迁徙于北边。当一队移民由洪洞北充房山(即今北京大房山)途经太原府阳曲县时,一对韩姓兄弟不忍远离故土,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乘机逃亡,流落于阳曲县西与太原县交界的西鸣村一带。他们昼没夜出,到处藏匿,直至这队移民离开太原,才在当地同情者的庇护下,栖身于西鸣村一带的边山地区。
后来,韩氏两兄弟以勤劳的双手、拼命的耕作,在西鸣村之东、汇子沟(当地自然地名今尚存)之南的荒滩上,劈荆斩棘,开荒拓地,修盖房舍,传衍后代,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终至成为一个村落,并以其姓氏为村名,取名曰“韩村”。
随着人口的增多,更主要的是别处饥民的迁来,汇子沟之北的大片荒地也逐渐得到了开发。为生计方便,韩氏后代并其他一部分村民,又在汇于沟北新开辟的土地上修建了新房舍,别成一村,成为由韩村分出去的新村舍。为了方便称谓,避免混淆,便以其地处韩村及汇子沟之北而得名“北韩村”。原韩村遂更名“南韩村”。
太原方言“韩”、“寒”同音。又不知过了多少年,韩、寒互讹,以讹传讹,北韩村和南韩村都演变为北寒村和南寒村。偶从清代所存资料查得,清道光年间纂写的《阳曲县志》中,两村仍为“北韩”、“南韩”。而见之于民国中叶的资料中,却载为“北寒”、“南寒”,并一直沿用至今。从这两则资讲中可似推测“韩”、“寒”之变,当在清末民初之际,究竟何年,不得而知。
我们现在的北寒路,是当年北、南寒两村之间的一条“S”形乡间小道的北段。数百年来,这条联系两村的小径,崎岖不平,景象十分荒凉。1956年新拓“太白公路”(即今西矿街)时,这条沿用几百年的小径中段,成为其太白公路的一部分。而北段一截则在1960年展拓加宽,形成南起太白路、北至北寒村的坦途大道。迄今这条大路几经重建,全长近四华里,均宽达14米左右,终于1982年底被正式定名为“北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