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响水村响水村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濒临牡丹江,隶属宁安县渤海镇管辖。形成于清代末年,因南侧牡丹江段流经石岗落差大,水流湍急响声大,故名“响水”。响水,满语“发哈”,意为“发河沿”。以盛产“响水大米”而闻名。1992年,全村共有村民208户,889人,为朝鲜民族聚居村。当地朝鲜族农民采用独特的方法,在火山熔岩(石板)上培土引水,种植
水稻,质地优良,名为“响水大米”。响水大米以其粒大、油润、味香而驰名全国。在1992年全国评出的28份优质大米中,名列榜首,获得中国首届农民博览会金牌奖。据中国水稻研究所化验:响水大米含直链淀粉18%,蛋白质6.7%,垩白度0.24%,垩白率4%,没有有害物质残留,为无公害、无污染稻米,成为人民大会堂选定用米和国宴用米。
海城市西四镇响水村
海城市西四镇响水村位于西四镇北部,毗邻太子河左岸。现有人口736户,共计2544人。区域面积12476亩,有水田面积1397亩,旱田面积3834亩,该村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特别适宜棚菜种植。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村两委班子,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发展绿色农业。利用冬季农闲时间,进行棚菜生产。即搞活了经济,又提高了农民收入。通过棚菜生产经营,达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现在响水村已形成以棚菜生产主导产业的棚菜生产种植基地。
1990年,响水村开始发展棚菜生产。刚开始由于缺少经验以及正确的市场引导,菜农种植品种单一,一哄而上,没有特色产品,结果导致了卖菜难、菜价低、商贩不愿意来收购。菜农收入不高,影响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
2003年村委会充分认识到市场调节机制的重要性,正确引导菜农,选用新品种、先进科学技术,在蔬菜的质量上下功夫,扩大棚菜生产规模,请专家授课,去中小镇蔬菜基地学习。2004年全村80%以上的棚菜种植户选种黄瓜这一品种,形成优势产业,解决了蔬菜滞销的问题,当年全村400多栋大棚,每栋大棚产黄瓜近2万斤。2006年全年共生产黄瓜800万斤,产值达到了1000万元。
产业化、规模化让百姓尝到了甜头。村委会正在逐步对全村现有大棚进行更新改造,统一建设高标准的温室大棚。同时聘请专家指导,采用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打造绿色品牌,建立统一的销售渠道,健全销售网络,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1]。
2、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贺家乡响水村位于贺家乡最北部,与店门镇相邻,全村土地总面积9568.7亩,其中:水田 710亩。14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5000多人。村委会成员与支部成员实行交叉任职,分别是:谭喜庆、谭秋冬、阳剑梅(女)。谭喜庆任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该村以山地为主,山青水秀,环境优秀,九龙李、柑桔等小水果丰富,农民以种植稻谷和席草为主。全村油茶林面积7000多亩,盛产茶油。通往该村水泥路正在实施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