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hè)衣:
1.粗布衣。最早用葛、兽毛,后通常指大麻、兽毛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古时贫贱的人或地位卑贱的人穿着。
2.代指贫贱的人或卑贱的人。
3.与襦衣同为贫贱庶人所服者为褐衣。襦衣长不过膝,褐衣之制亦然。《急就篇》颜注:褐……或曰粗衣也;《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十三引作短衣,《墨子》曰“人不可衣短褐”,皆以褐为短粗布衣。而不知短褐乃裋褐之误,裋褐字,音异义同,裋褐合言,或裋褐分言,旨义无殊,裋为长衣而非短衣。程氏《演繁露》且谓:“褐者,裾垂至地。”如今之道服,实则依前所述。襦有短襦,亦有长襦,褐之制既同襦。庶人非贵族可比,为便于劳动操作,自以窄短为宜,宽带长衣之朝服非所适用也。再庶人限于财力,襦褐质料,大都为麻布,前所谓布襦粗衣是也。《诗经·幽风》:“无衣无褐。”郑注云:“褐,毛布也。”大误。按褐,乃粗衣或布襦,不黄不皂,非毛布也。孟子曰:“若刺褐夫。”以褐夫对万乘,显然为贱者之服。郑氏误以褐为曷①,遂云:褐,毛布也。不知褐字从衣,曷②字从毛,用乃今之娄曷③,价贵于兰麻织成之布多矣,岂庶人所能服乎。况毛织品系西北胡人原产衣料,传人中国最早在春秋战国,比《诗经·幽风》之作在其后,而谓庶人褐衣,即为毛布,实不通之论也。(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注①②:原字是曷加毛,既左曷右毛。③:原字是娄加毛和曷加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