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院长
兼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心理学科评审组组长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荣誉: 获得"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个人基本情况:
1956年毕业于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教育系。1961年—1962年在北京大学进修实验心理学。长期在河北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任教。曾任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1991—1996年 )和中国心理学会第六、七届副理事长(1993—2001年)。1986年晋升教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被天津师范大学聘为资深教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院长。他在学术界威信很高,办事公道,能顾全大局,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至今仍兼任多项全国性重要学术领导职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与召集人(1992年至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心理学科评审组组长(1997年至今);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2003年至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004年至今);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2005年至今)。被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24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主要贡献:
他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心理学专业人才。他统编国家教材,改变中国心理学 “言必称欧美”的面貌。他主持研制第一代和第二代国产心理学仪器,促使中国心理学研究手段现代化。他创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儿童心理实验室,开辟了我国实验儿童心理学的新研究领域:如研究学生阅读汉语的眼动过程,为提高中国学生阅读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左右脑协调开发,为中央制定国家的脑科学研究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咨询建议;研究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出许多可操作性建议。他根据国家需要,2001-2006年间主办了10期培训班,为我国334所普通高校培训了66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他主持制定了符合中国社会文化特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当前高校所急需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2004年对全国高校30万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为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治学严谨,成果丰硕,三十年来长期深入中小学教育实际。先后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攻关课题,出版专著、教材18部,丛书7套,发表论文7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基础心理学》(1987年教育科学出版社)、《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1997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学生汉语阅读的眼动过程研究》(2001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实验儿童心理学》(200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和《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200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89年国家教委和2005年教育部各一次)、“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992年国家教委)、“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2006年教育部各一次)、“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2004年中国心理学会)以及“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0年国家人事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国务院)、“全国模范教师”(2001年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先进工作者”(2005年国务院)和“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2003年天津市人民政府)等27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与荣誉。他的先进事迹和主要科研成果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读书报》、新华社等媒体均作过专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