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张钊维
副标题: 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
ISBN: 9789867718068
定价: NT 250
出版社: 滚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03.10
简介 · · · · · ·本书为研究19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兴起、转折的过程。依时序「台湾现代民歌」的发展出现三条主线:即杨弦、余光中带动的「中国现代民歌」;李双泽、杨祖珺为代表的「淡江一夏潮」路线;以及新兴工业文化兴起後的「校园民歌」。作者在书中指出上述三种路线的相对位置与文化功能,并指出其在台湾通俗音乐发展过程中70年代到80年代台湾文化变迁中所蕴含的意义。
序,或是一段回忆陈俶文
自序
论文致谢辞
导言
.两种脉络
.文化研究:异质的与历史的
.生产机制为主的取向
.本文架构
第一章序奏:对於 70 年代初期台湾文化的一些切片
.现代的与民族的: 70 年代权力集团与知识分子文化形构的基调
.乡土:传统/现代、高层/通俗
.台湾的西洋热门音乐与现代民歌
.小结
第二章「中国现代民歌」的抟成与转折
.现代诗与现代民歌
.变种与现代民歌
.朝向建制化之路:通俗音乐文化工业的投入
.严肃音乐论述与现代民歌的正当性
.小结
第三章淡江——《夏潮》路线的民歌运动
.淡江——《夏潮》路线的形成
.李双泽的现代民歌
.民歌与社会(一):「非学院VS学院」的论述形构
.民歌与社会(二):杨祖珺的民歌推广
.小结
第四章新兴唱片工业与「校园歌曲」
. 70 年代後期乡土文化形构的转折与新兴文化工业的浮现
.「校园歌曲」的建制形构
.「校园歌曲」的形式与意识形态取向
.「中国现代民歌」的转化与没落
.小结
第五章尾声: 70 年代现代民歌的位置
.断裂,以及不同路线现代民歌的文化位置与功能
.台湾通俗音乐历程中的现代民歌
.对台湾当代社会文化形构的再认识
後记——一个乐迷的告白
附录
参考文章与书目
音乐资料
附表目录
.附表 1《音乐》杂志读者意见调查(部分)——1971/02/09
.附表 2:两场演唱会一场座谈会的演出歌手/出席人员
.附表 3:《我们的歌》第一、二辑曲目、作者、编曲者及演唱者
.附表 4:1977/12/19日「中国现代民歌之夜」歌手、曲目与作者
.附表 5:李双泽参与创作作品一览表
.附表 6:民众关於娱乐、消费、教育及文化服务等项的消费比例
.附表 7:每人每年平均观看影剧次数
.附表 8:第一届金韵奖青年歌谣决审大会演唱组选曲类别
.附表 9:现代民歌歌词内容分类统计之一(江梦姝,吴淑馨版)
.附表10:现代民歌歌词内容分类统计之二(杨祖珺版)
.附表10:79/08/01「唱自己的歌」演唱会歌手曲目与作者
.附表12:78、79、81年《滚石》版年终民歌排行(前十名)
.附表13华民国歌、词作家学会民歌委员会(「民风乐府」)名单
.附表14民风乐府」大型演唱会活动状况(1980-84)
.附表15:三种路线的现代民歌
.附表16:现代民歌的不同文化位置与功能
作者简介 · · · · · ·张钊维
1966年生于台南市,1992年毕业於清大历史研究所。目前主要之学术兴趣在於:台湾社会文化转折历程中,通俗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运动的关系,特别是在与通俗音乐相关的场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