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页码:200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532625437
·条码:9787532625437
·版次: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0
·中文:中文
市场价:¥35.00
内容简介《我是小生》是“昆曲王子”张军的第一本自传体散文集。该书以“分享”为主旨,通过“巾生”、“穷生”、“官生”、“雉尾生”的展开,分别对应“舞台和理
想”、“彷徨与现实”、“人生和抱负”、“情怀与追求”四个部分。
目录序
牡丹亭上三生路
自序
分享是福
巾生
懵懂小“柳生”
从身上到心里
“柳生”路还长
“柳生”情深
孤独的“柳生”
“潘郎”忆伤怀
“潘郎”念师恩
“赵解元”的童子功
《亭会》的隐秘
雅俗“韩公子”
痛苦的“韩状元”
“巧克力爸爸”
穷生
傍晚的收音机
一块钱和一句话
“魔鬼班主任”
苦心智,劳筋骨
我爱翻跟斗
噩梦一般的黄昏
“不对!回去!”
快乐二三事
如是我悟:蔡老师
如果我有人生遥控器
官生
“穷”则思变
无声的巴士
十年“苦行僧”
看不见的根据地
《惊梦》东渡
做一个自己的梦
不老的传说
不在梅边在柳边
每个人都是王子
雉尾生
不是全部的全部
Couch Patato
Let’s Talk about English
从“¥126”开始“发烧”
被颠覆的时代
声音是可以看得见的
如果昆曲也“发烧”
一个美猴王的诞生
镜头之我见
江志雄的跟斗,荷兰的门
我的后台,我们的后台
分享张军
后记
序言张车年纪很轻,出道很早,名气很大。早就知道上海昆剧团有这样一位兼擅巾生、官生的“昆曲王子”,风神朗秀,唱做俱佳,但是真正有机缘谋面却晚,直到2007
年我与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合作,录制《于丹·游园惊梦》。
9月13日的下午,溽暑未退,“皇家粮仓”里昆剧界当行名角云集,气象雍容。我一眼望见张军着一身唐明皇行头,厚靴长髯,端了玉带坐在一旁候场休息,演杨贵妃
的沈呋丽娇小活泼,在边上跟他聊着天。我走过去刚刚叫了一声“张团长”,张军嚯地站起身来,连声说:“于老师好,叫我名字,叫我名字……”那一瞬间,觉得
他身上儒雅中略带痴憨的仪态酷似蔡正仁老师!我说你带妆辛苦,坐下聊吧。张军说:“不不不,跟您说话,我还是站着吧。”
那天下午,直到录完,我没有再见到卸了妆的张军,倒是他回去后发来长长的信息,鼓励我为昆曲多做些事。因为爱戏,大家有份天然的亲切,张军在信息里说:“
以后我就叫你姐姐吧。”
“十·一”长假七天,我们的《游园惊梦》播出了,又过了没多久,一个大清早,张军乐颠颠的信息飞进来:“姐,我太太刚生了一个大胖儿子,顺产。初为人父的
喜悦.和姐姐分享!”
那一阵张军特别忙,自己不断有外地的演出,一两天就赶着飞回上海,还要忙团里的行政。他在信息里不停地叨叨着:“姐,我再忙再累也要照顾好他们娘俩儿”,
“姐,这小子一天一个模样,看看他什么辛苦全都忘了!”握着这一堆信息.看出他七分自豪欣喜、三分辛苦狼狈,我摇头暗自笑着:戏里的柳梦梅迎回杜丽娘、潘
必正娶了陈妙常就都皆大欢喜了,如同“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从不知道柳梦梅.潘必正刚升级当爸爸的时候是不是也这样手忙脚乱地兀自兴奋不
已……
舞台上举手投足间的风流蕴藉,倜傥飘逸.舞台下朝朝暮暮里的人间牵挂,琐碎深情,这样的出入幻化,像是人生的双面,我做观众时只看到了无烟火气的正面,是
欣赏和赞叹;做了张军的姐姐,才看到绚烂纷繁的反面,更多是为他欢喜,也有点心疼。
台下的张军,留很帅的发型,穿很酷的衣服,听很地道的爵士乐,去上海滩很新潮,很有情调的酒吧、会所。坐在朋友们中间,张军二十五六岁的外表,十七八岁的
眼神,看什么都闪着亮晶晶专注的光,有生人在座,他就有点害羞沉默,如果全是熟人,那就听他叽哩呱啦一个人聊个包场,言之不足时,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让人担心他会不会随时飞下去打一圈旋子。
如果只说他是舞台生涯中的人,让陌生人猜,十个里面恐怕有九个会说他是流行歌手,还有一个没准儿会说他是演话剧的。以他的外型、气质和年纪,没有被影视圈
和流行乐坛裹挟而去,简直是个奇迹!但是真的和他相处久了,就会想起电影《霸王别姬》里面程蝶衣那句“不疯魔,不成活”,时不时听他聊到高兴处就蹦出戏词
来,居然与当时情境水乳交融。那个时候就依稀看见一个少年怎样从这些曲词做派里翩翩走来,用20年的光阴铸就了此刻的模样。只要在上海,不管朋友们聚到多晚
,张军第二天早上一定还要六点多起来,八点前赶到老师家里吊嗓子,十来年风雨无阻。我惊讶:“这样甜润亮泽的金嗓子还用吊吗?”他扬扬眉:“我这算什么,
计老师天天去吊,几十年坚持咧!”听得我几乎错愕:计镇华老师,昆曲界公认的第一老生,一折《弹词》痴迷了几代观众,再无人能出其右,年逾六甸的大艺术家
,居然也是要天天吊嗓子的!
一个行当的传统对行内人的灵魂筑就影响力太强大了,这就是潜移默化的规矩;而对于张军这么年轻时尚的人来讲,和规矩杂糅在一起的还有更多新鲜活跃的元素。
我听着他聊天到忘形时,常常上海话、普通话、英文单词,昆曲戏词噼里啪啦一起往外涌,冲突而又和谐、生动,不能复制到另外任何一个人的身上。
2008年的5月18日,是上海昆剧团建团30周年大庆,张军忙前忙后五个月,不断发来一版又一版PPT,落实庆典中我讲座的安排。那一天的张军从一大早连轴转,主持
完上下午的活动,晚上的庆祝演出中还要串几个角色,唱功吃重。晚上他的爱人小洁陪我吃饭,随后去音乐厅看戏,张军在后台忙着化妆和安顿演出细节。记得吃完
饭结账时小洁不停低声说“筷子、筷子”,听得我一头雾水。冲进音乐厅前排落座,小洁急急地让人往后台送筷子!这个谜直到演出结束送我回酒店的路上才解开,
张军绘声绘色地说:“这一天忙下来,饿呀!我上台前不吃点带油水的东西不行的,饿得我团团转!”我说:“后台没准备饭么?”张军说:“有的呀,三盒盒饭,
就是没有筷子!急得我呀,想找化妆老师商量把两支眉笔洗洗借我,又觉得不合适……眼看要开场了,我已经急得要洗洗手下手抓了!筷子终于来了……”看着他眉
飞色舞地比划着,像个大学女生似的小洁一旁笑语吟吟望着他,我忽然觉得这个画面意味深长……
那一晚为了送我,张军没有卸披,一张浓油重彩、星眸剑眉的脸,额心擦着胭脂红晕,身上一件黑衬衫配着牛仔裤。这一刻我几乎望见他的全部人生:一个舞台上潇
洒俊逸的大明星,出神入化演绎着柳梦梅的生死迷情与唐明皇的家国悲怆,而在他翩然出场的前一刻,那擎着柳枝、摇着泥金折扇的手差一点抓了一盒盒饭吃……前
台后台,都是他的舞台,荣耀辛劳,都是他白勺人生。
“牡丹亭上三生路”,做明星的张军,做团长的张军,做父亲的张军,做朋友的张军,三生缘定,多重角色往来穿梭,他认定的身份只有一个:
“我是小生”。
后记
一个朋友说,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思想”,就要看他有没有时间私下里想想。写完这本书,我终于觉得自己开始有思想了,至少要把“私下里想想”的习惯保持下去
。
一开始,我试图回想起点,却发现根本就没有起点。
人的一生没有起点——两个相拥的,后来成为我父母的男人、女人决定了我的起点,但是,谁也不可能准确地说出我的生命始于几月几日几时几分;我的艺术人生也
没有起点——1986年8月31日吗?不是。那天,我压根不知道这辈子会离不开昆剧舞台,至今仍想不起来究竟从哪一天开始,从心底里信奉了这份事业。
三十多年一晃太快,我一直背着个竹篓埋头赶路。一路上,偶尔捡起一两颗耀眼的玻璃弹珠,也拾起过不少自己喜欢的五色石子,顺手扔进背上的竹篓,却丝毫没有
发现原来竹篓有个洞。我就这么一路捡,一路丢。待到发现时,却已回不去来时走过的路。
这一本书里的字字句句,都是我用心思在修补竹篓上的洞,一边修补一边重新认识自己。丢失了的玻璃弹珠和五色石子固然可惜,然而我知道前路还长,还有不尽的
财富。对未来而言,任何一次整装待发都不算晚。
我能够成为一名昆剧小生,离不开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昆剧团廿多年的培养,离不开众位师长前辈的谆谆教诲、悉心提点,离不开昆三班以及同仁们的甘苦与共,
相伴相持。这份恩情,永生感念。
这本书得到了于丹教授的斧正并作序,让我倍感荣幸。2008年5月,上海昆剧团建团30周年的开幕活动,于丹教授曾亲临上海大剧院举办“游园惊梦”互动主题讲演会
,身体力行地为昆剧的传承和传播做出贡献。
其实,《我是小生》的幕后也很精彩。策划丁雨婷像个魔鬼,一次一次逼我回想遗落的记忆,一次一次判令我重写,让我整整一个多月如临高考。摄影设计团队许青
、叶珺夫妇和朱佳展先生,和我在台前幕后一起工作了大半年,前后拍了足有四五千张照片,书里呈现的只是他们优秀摄影作品中的一小部分,而我的“隐私”自然
也被他们“摄”去不少。同时也要感谢德国摄影家Marten von Rauschenberg,曾经为我拍摄了大量舞台角色造型的照片,从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来诠释对昆曲的理
解。此外,堪称艺术家水准的造型师陆松、本书的责任编辑杨凯,都曾为这本书日以继夜地工作。还有友情参与本书封面拍摄的昆五班小学员陈毅,让我仿佛看到了
20年前的自己。
《我是小生》得以问世,要感谢上海文艺人才基金的资助,及上海辞书出版社张晓敏社长、蒋惠雍主任及全体同仁的大力扶持。还要感谢无怨无悔爱我的家人、身边
所有的老友新朋,和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兄弟姐妹们。
你们,都是我这一生无形但恒久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