牮纸: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初年,湖南郴洲蔡伦(字敬仲)发明造纸术后,迅速传遍中南地区。据史料记载,北宋初年,湖北省通城县麦市镇黄龙山牮楼咀沿用汉代作坊始产火纸,牮纸以楠竹为原料,纸张色泽淡黄,细腻平滑,吸水力强。主要用于记帐、习字,也用于冥钱火化,富贵人家还作为妇女卫生用纸。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征杨么,过通邑,憩崇仙里”。岳飞称赞“牮纸,可通黄道。”从此通城牮纸历代相传,成为了当地手工业主流产品畅销于湘、鄂、赣三省边区。民国32年8月(1943年),县长万廉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改善牮市经营造纸方法,并推广销路”(摘自中华民国通城县政府三十二年,案卷122号)。民国通城县政府三十四年(1945年),县长汪援华在县政府行政概况报告中云:“改良牮市造纸工业”(摘自湖北省政府秘书处案卷1000号)。解放前夕,仅小坳、大坳一带有纸槽20多家,解放后,牮纸生产在政府的扶持下迅速兴起,牮纸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倍受欢迎。文革期间,由于牮纸主要用作祭奠之用而被禁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牮纸制作又得到迅速发展,造纸工艺传遍该县黄龙、麦市、云溪、马港、塘湖等地。
制造工艺。以山中取竹-撕片泡浆-发酵蒸煮-水碓舂麻-荡料入帘-覆帘压纸-晾晒焙干-打捆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