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刮痧按摩是足疗的主要方法。
起源于《黄帝内经》
足部按摩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今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详细介绍了全身的经络和腧穴,其中有许多是足部的穴位,还详细介绍了经络、穴位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指出:脏腑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穴位,根据不同穴位的症状可以推断相关的脏腑功能出现了问题。
足部穴位可反映及治疗全身多种疾病,通过对足部进行按摩、针灸等治疗,相应的内脏功能紊乱可以得到纠正,使人体恢复健康,减少疾病发生,起到保健延年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多处提到了按摩治病的原理,得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疏通经络气血的治病机制。
一直未能登上大雅之堂
因为诸多原因,足部按摩一直未能像针灸、中药等疗法一样登上大雅之堂,而更多地在民间流传。但在医书或其他古书中多有文字记载,宋代文豪苏东坡先生对养生颇有研究,对坚持摩擦足底涌泉穴对身体的益处就大加赞赏,称“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对足部按摩有益于健康有很深的了解。
中医疗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传人日本、朝鲜。元朝以后又传人欧洲。
已成为流行时尚
20世纪初,美国医生威廉·菲茨杰拉德以现代医学方法研究整理足部反射疗法的成果,于1917年发表了《区域疗法》(Zone Therapy)一书。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传教的瑞士神父吴若石先生用“足部按摩术”治好了他多年的风湿关节炎,他在《若石健康法――足部反射自学手册》一书序中说:“8年前,源自中国古代的足部按摩术治好了困扰我多年的风湿性关节炎,于是我发愿要将这中国的遗产归还给每一个中国人。”
1982年台湾成立了“国际若石健康研究会”。1985年英国现代医学协会将足部推拿法定为现代医学“足部反射区疗法”。1989年在美国加州召开了足反射疗法会议。199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国际若石健康法学术研讨会,使足部健康反射疗法在国际上崭露头角。20世纪90年代初,足部按摩健康法在国内亦得到了重视,各种学术团体的成立以及专门的足疗按摩院等逐渐兴起,这种不用吃药、打针的非药物保健法日益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
目前国内的足部按摩主要以保健为目的,大多在按摩院、专门足疗院、浴池等进行。足疗目前已作为一种劳动技能而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承认,并可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
足药浴用于疾病的治疗最早可追述到“五十二病方”,如对“久伤”的治疗,有郁金等三味药煎水,将病腿放在盛汤的器皿中,并使液体保持一定的温度,来洗浴患腿局部。现代临床运用足药浴疗法于疾病的治疗,更是举不胜举。
足药浴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目前临床上多以经络学说为指导,“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即主治足小阴肾经为主,但由于所选药物归经的不同,药效各异,且经络又相互联系,故又可治相关经络,脏腑的病变,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应用:
1. 用于疾病的治疗
足药浴的适应症较广泛,适用于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及皮肤科等。
2. 用于急性病及某些疑难病的辅助治疗
急性病,病情复杂,病势多变,辅以足浴疗法,可逆转病势,截断邪络,引邪下行。如糖尿病、神经病变、病情复杂,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以足浴疗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功能。
3. 用于疾病康复治疗
慢性疾病,病情轻浅,病程较长,难以速愈,长期打针吃药,病人心理负担重,且易于损伤脾胃,或注射部位感染,若能以足药浴疗为主,辅以它法,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悉心调理,往往可以收到满意的疗效。
按照吴师机云:“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因此,应用足药浴疗法治疗疾病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按照症候之表现,实行辨症论治和辨病施治,并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选择不同的足药浴疗方法。
所谓辨症论治,就是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归纳为某种性质的症候,从而确定相应治疗方法,它是中医治疗学说的一大特征。在运用足药浴法治疗疾病过程中,应在辨症的原则上进行施治,如表症宜用发散之品,虚症宜用补益之品,寒症宜用温散之品,热症宜用寒凉之品。针对同一疾病,临床上表现不同的症候群时,在选择足药浴疗时应有所区别。
而辩症施治,是指在进行足药浴治疗时,要注意深究病变机理。疾病的发展变化,尽管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但究其病变机理来讲,仍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
“三固”原则是指运用足疗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季节地区及人体的年龄,性别等而选择不同的足药浴疗方法。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