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古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作为煤城枣庄的新城市名片,同时也表明枣庄发展旅游的决心,运河古城坐落于枣庄市辖区台儿庄区,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丰碑,也是运河文化的承载体,至今仍保留有不少的遗存,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重建台儿庄古城,是几代台儿庄人民的梦想。今年4月8日,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上,枣庄市正式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着力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打造成为沿运独有、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考察论证,枣庄市委托同济大学进行规划设计。为提高规划设计的水平,枣庄市通过举办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文化旅游界人士等来枣庄实地考察,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对规划不断进行完善。7月20日,台儿庄运河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了专家论证。

古城的古与今山东最南端的枣庄市是名副其实的“江北水乡”,枣庄的年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大多年份年降雨量均在1000毫米以上,境内27条河流,157个湖泊,水网纵横。 境内运河通航里程93.5公里, 是目前大运河通航的最北端。 枣庄市有着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其最精华最深厚的资源部分是运河文化。

枣庄市有着“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台儿庄,这一独得天厚的世界级文化遗产。

明朝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因黄河多次淤塞,南北交通中断。于是,不得不耗费国力“开泇行运”,从微山湖东南段韩庄出口,取道泇河水,经台儿庄,向南直通邳州。这段运河叫做泇运河(俗称韩庄运河)。泇运河这段比起徐州段,不仅水道畅通,避“黄河夺运”之害,又能缩短路程七十里。于是,这段运河成为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主要通道(今天也是如此)。由此,使得运河上的重镇台儿庄成为傍水而筑、因河而兴的“水旱码头”。

至清代咸丰九年,运河重镇台儿庄,逐渐变成了一座繁华的城镇,城市人口最多时高达6万多人。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每年通过运河漕运,向中国东南地区运送四五百万石的煤炭,台儿庄云集了大批的晋商、徽商、浙商、闽商、粤商,是辐射苏鲁豫皖地区一座重要的商埠城市。城区内现仍保留长达3公里的古运河河道及明清繁荣时期的街巷、码头等遗址,被中外专家誉为“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台儿庄至今基本保留明清时期古城脉、古河道、古码头,多是低平建筑。

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京杭大运河的现状是,枣庄以北的运河完全断航,大部分遗存已经基本消失,甚至河道也找不到了;枣庄以南的沿运城市都进行了现代化城市改造,已经无法恢复千年运河的曾经风貌。于是,枣庄市台儿庄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唯一能够完整恢复运河古城原貌的城市。 枣庄市也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沿运18个申遗城市之一。

台儿庄古城为“运河古城”的核心区。 今日台儿庄还拥有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纤夫村”,城内至今仍有大量的古街巷、古建筑。运河上还保留着较为完好的驳岸、被水石堤、水门等水工遗存。被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世界旅游组织考察后认为,如果想看明清风貌完好的古运河,只有到台儿庄。

台儿庄古城也是二战时期中华民族挺起胸膛扬眉吐气的地方。1938年3月这里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战正面战场上第一次重大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古城也是中国第一座、世界第三座二战纪念城市。

台儿庄地区历史悠久,从马兰屯镇西兰城店村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代的文物,邳庄镇赵村出土的岳石和龙山文化时代的文物以及龙山文化时代的晒米城遗址证明,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现台儿庄区境域,夏属鄫国,商属逼阳国,西周、春秋因之。

“台儿庄”的名字始见于《明史》和明代碑文。《明史·河渠志》称“台庄”,明正德年间所立之泰山庙碑文中称“台家庄集”,崇祯十二年(1639年)立于黄林庄前之河防碑中始用今名“台儿庄”。

至于“台儿庄”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曰以姓氏命名。因始居者为邰、花两大家族,故称“邰花庄”,渐演变为“台家庄”、“台庄”。二曰以地理实体命名。依据有二:其一,《明史·河渠志》云:“台家庄……诸处皆山岗高阜”,言此地居高。其二,古台儿庄四周天然水道纵横交错,地势低洼。每逢汛期,诸水汇集,一片汪洋,唯有台庄可免水患。鉴此,先人筑台避水而居,以台地名村,亦属顺理成章。城内至今尚有“凤凰台”、“朱台”、“金台”旧址。至于为何称“台儿庄”,据传属“台庄”简称的儿化韵所致。

有关史料显示,历史上的台儿庄集八种建筑风格、72庙宇(寺庙、文昌阁、道观、泰山娘娘庙、妈祖阁、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于一体,这在中国是极为罕见的。台儿庄在历史上就是一座水城,“汪”渠相连,随“汪”而居,很有特色。是一座近百条水街、水巷形成的水巷纵横、以船代步的古水城。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