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手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羌族手鼓

乐器概述羌族手鼓,又称“羊皮鼓”或“铃鼓”,羌语称“日木”。羌族民间乐器,年代古老,现流行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及黑水、汶川、理县、松潘等羌族地区。

形制结构羌族手鼓,鼓框木制,单面蒙以羊皮,鼓框高约11厘米,鼓面直径38~40 厘米,鼓框里面置有横梁。效身连在一个呈弓形的木把上,木把上端雕饰以羊头,下端拴系双丝彩穗。鼓棰用藤条或杉木制作(羌语称“尔握特”),呈勾形,长约58厘米,棰头缠以绸布,棰柄饰以彩穗。改革后的羌族手鼓,单面蒙以双层羊皮,鼓框外表彩绘条形纹饰,鼓框周围装饰丝质彩穗。

用于祭祀羌族手鼓旧时用于祭祀等活动,为端公(巫师)跳神时所用,巫师手持此鼓跳巫舞,又称“皮鼓舞”或“跳经”,羌语称“莫尔达沙”。

改革美化现羌族手鼓已经改革和美化,用于歌舞表演,如《跳锅庄》、《铃鼓舞》等。

演奏方法演奏时,左手握弓形木把持鼓,右手持鼓棰敲击鼓心,发音低沉浑厚,鼓边发音高亢清脆。演奏技巧有单击鼓面、鼓边和混合敲击三种。适于表现羌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民族风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