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鳗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学名

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

中文名

拟鳗鲛 (皱鳃鲨是大陆名)

命名者

Garman, 1884

地理分布

本种出现于东大西洋之挪威到南非沿岸海域,西太平洋之日本到新西兰以及东太平洋之美国加州和智利北部沿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如鳗形,腹部具明显的隆脊。口端位而大,深弧形,向后延伸至眼后方。吻部极短,吻端截平。眼椭圆形,无瞬膜,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近。具喷水孔。上下颌齿同形,皆具三枚强而有力之中央齿尖及侧齿尖,二者间另具一小尖齿。鳃裂六对,均在胸鳍基底之前,第一对鳃裂在喉部互相连接;鳃间隔延长而具皱褶,且互相覆盖,故名之。背鳍一个,小型,位于臀鳍基底上方,小于胸鳍;腹鳍大,后缘近臀鳍起点;胸鳍短小,末端钝圆;尾鳍宽长,末端尖,下叶较上叶发达,后缘无缺刻。全世界仅有1属1种(Nelson, 2006),即拟鳗鲨(Chlamydoselachus anguineus),台湾东北部海域有纪录(Shen et al., 1993;台湾鱼类资料库, 2006)。

栖所生态

栖息于大陆棚之深海中型鲨鱼,最大体长可达190公分,栖息深度在120-1280公尺间。罕见。卵胎生,一胎可产8-12只。

日本海岸发现一条属于史前品种的深海鲨鱼,这是历来首次拍摄到该种活化石在水中的情况。

该条身长约1.6米的鲨鱼,早前在沼津海岸被一名渔民发现。海岸公园工作人员鉴定该条鲨鱼属“深海皱鳃鲨”,鲨鱼被捕后没多久就死去。皱鳃鲨有6个鳃,通常在海底六百米生活。被称为活化石的皱鳃鲨,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5000万年。

这条皱鳃鲨是一名渔夫21日在公园附近海域发现的。皱鳃鲨是鲨鱼中最原始的一种,有“活化石”之称,它和普通的鲨鱼不一样,口近端口,侧面的线纹呈沟状,鳃孔有6对,牙齿呈“山”字形,通常生活在深海。

这条皱鳃鲨于1月21日下午在沼津市浮出水面,在淡岛水族馆附近的渔民看见,立即通知水族馆职员,但它当时已非常虚弱。职员捕捉了皱鳃鲨后,把它放进海水鱼缸,张开它的上下颚检查,但数小时后它便死了。水族馆专家指,它可能是生病,或随寒冷水流上升浮上水面,但浅水令它更虚弱,导致死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