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
基本概况瓶窑镇,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国际旅游城市——浙江省杭州西北部,距市中心18公里,截至2007年,区域总面积128.81平方公里,辖14个村,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3万。[1]1997年被列为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被确定为浙江省中心城镇。[2]
区域位置古代瓶窑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镇北境的马头关是浙西北三关之一,为浙西北进杭通道。俗称铁菱关,因关前铺满铁蒺菱,以拒敌兵,故名。越独松关,分南北二路进杭州,北路必经瓶窑。宋时金兵南侵,赵构逃难;元时徐寿辉攻德清、武康;明未总兵唐彪抗清;清太平军和清兵数次在瓶窑激战。都因为瓶窑地理位置的险要,堪作杭州的屏障,浙北的军事重镇。[2]
现代瓶窑是镶嵌在杭城北大门的一颗璀璨明珠,新老104国道、04省道、015省道纵横境内,宣杭铁路和东苕溪穿镇而过。[1]
历史文化瓶窑,古称亭市,南宋咸淳临安府志说镇北小山古称亭市山,山下村落以山名。《太平寰宇记》说亭市村人悉作大瓮,今人谓之浙瓮。宋代亭市山南麓建窑烧制陶瓶,始称窑山,亭市村因此得名瓶窑。但从镇西五里的毛园岭村鸡笼山发现的古陶窑遗址,镇南十里的长命村马金口和鸽宝山发现的古陶窑遗址,据考证均在西汉中期至东汉初期。长命村石山下的古窑址据考证当是西晋时的青瓷窑址。可见瓶窑的制陶业自汉始至晋、唐、宋、明历来就十分发达了。明万历进士湖州人大学士朱国桢曾在《瓶窑重建真寂禅院记》中说:“瓶窑其地俗朴民俭,自农桑外多以埏埴为业,故市廛与陶穴相望如栉比。”民间传说窑山有18口窑连接18条弄,每条弄一口井共有18口井。口口相承的民间小曲《三十六码头》中还有“瓶窑出的好乌甏”的唱词。
在瓶窑镇境内的反山、汇观山、莫角山、吴家埠等地相继发现距今4700—5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大批的陶器、玉器、稻谷、丝绸等良渚先民的遗物。镇西十里的彭公岭古为防弓岭,相传为防风古国的堤塘。可以说在瓶窑这块土地上4000—5000年前就有良渚古国和防风古国的先民繁衍生息。[2]
瓶窑古镇有着中国江南传统的布局,小桥流水,小桥造型各异,有着有趣的名字和历史传说,古称十八弄的弯弯曲曲的弄堂又在古镇中穿过,连接着十八古井和古窑。
尤其是瓶窑的南郊仍保存着摩崖石窟、北湖草荡等古迹。其中,由东向西延绵数百米,分布在瓶窑南山东南山腰间的十数尊镌刻于元代的摩崖造像,是元代僧徒利用前期采石壁面,请工匠凿出浅龛,浮雕而成。这些造像躯形高大,造型端庄,是江南极为罕见的古代古刻群。这些造像都是研究中国佛教与道教发展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北湖滞洪区集雨面积5.3平方公里,古称天荒荡,又名仇山草荡,自唐代开辟至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3]
历史沿革瓶窑历代称镇,民国年间确定为建制镇,但一分为二,以关口桥为界,桥南属余杭县,桥北属钱塘县,后为杭县。直至1958年4月,杭县建制撤消划归余杭县。同年10月,余杭县撤消划归临安县。1961年3月原余杭县从临安县析出划归钱塘联社,瓶窑属钱塘联社;4月钱塘联社改建为余杭县,瓶窑仍属余杭县。1962年4月,省北湖种畜场撤消,张堰、圣堂、西安寺、毛元岭四村与瓶窑镇属之西中、河中、上窑、外窑、六头五村合并,新建北湖公社。1983年6月外窑村划回瓶窑镇。1988年,北湖乡并入瓶窑镇;1992年5月,长命乡并入瓶窑镇;2001年8月,彭公乡并入瓶窑镇。镇南的沿苕溪建筑的西险大塘是重要的防洪屏障,保障杭州和杭嘉湖平原的安全。[2]
经济发展2007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6.22亿元,同比增长27.4%;农村经济总收入125.38亿元,同比增长18.2%;工农业总产值78.95亿元,同比增长29.51%,其中工业总产值75.69亿元,同比增长30.78%,农业总产值3.26亿元,同比增长6%;完成财政总收入17600万元,同比增长25%;农民人均收入9778元,同比增长8%。[1]
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瓶窑处于天目山系的末端,葱葱郁郁的山丘连绵起伏;瓶窑的苕溪、北湖以及湿地密布。尤其是苕溪每年秋季芦花飞扬,美不胜收;北湖近2万亩的草荡成了候鸟越冬的栖息地。在这里越冬的候鸟有近10种、上万只。无数观鸟爱好者和鸟类研究专家早就把这里做为鸟类研究的天堂。周边是双溪漂流、东明山森林公园、径山风景区近在咫尺。[3]
农林资源瓶窑,群山翠绿,土地肥沃,河道纵横,物产丰富。蚕茧、水稻、竹笋、茶叶、花果、水产等农副产品远近驰名,可谓“人间天堂”。位于瓶窑的大观山果园就是杭州最大的水果产地。大观山的水蜜桃在杭州颇有名气,瓶窑也是竹笋之乡,每年举办的“竹笋节”迎来了四方来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