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洋镇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潜江市东南,地处潜(江)监(利)仙(桃)三县(市)交界处,是一个以水网旱作兼备,工商业发展迅速的乡镇,面积136.41平方公里,辖渔洋、新台、跃进、鄢岭、高湖、快岭、火港、三汊河、雷乐、同桥、陈桥、谢小、排湾、荆安桥、毛桥、谭场、拖船埠、新南、桥头、横堤、双马、金城、五洲、文家、刘桥、马家湾、七一、从家27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6万人。
渔洋是一个已有300年历史的老镇,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民风朴实,文化底蕴深厚。早期共产党人胡幼松等曾在这里开展革命工作,电影《洪湖赤卫队》里“到新沟坝找县委”就是指该镇新沟坝(幸福)集镇。潜监仙三县市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中心县委、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第一个列宁小学均诞生于此。
渔洋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境内既有汉江支流东荆河冲积而成的旱作地,也有古云梦泽遗痕的大、小苏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全镇种、养、植、水产业发达,盛产粮、棉、油,特养猪(羊)鸡、鸭,特殖鱼、虾、鳖。粮、棉、油“三高”模式推广率达95%,多种经营占农业比重80%。种植棉花面积2万亩,粮食面积3万亩,油菜面积4万亩。出栏生猪(羊)逾50万头,鸡鸭120万只。境内大、小苏湖面积4万亩,是天然的水产基地。现有河蟹、小龙虾面积1万亩,莲藕、湘莲1万亩,精养鱼塘1万亩,南美洲白对虾养殖1000亩,鳖、鳝等特种养殖0.5万亩。是省级重点财源建设基地。
渔洋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化工、建材、铸造、机械制造、医用卫材、服装辅料、农副产品和木材加工等系列,共有较大工业企业逾100家。呋喃树脂、摩托车配件、医用卫生材料、精米、食用油等销往本省及上海、广东、四川、广西等10多个省市。
渔洋镇区位优势明显。北靠宜黄高速公路和318国道,东接武汉,西出三峡。247二级省道纵贯南北,沿省道北上30公里至汉江泽口码头,南下40公里达长江监利港。建设中的运拖、华容二级公路由西至东横穿全境。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备。为加速富裕型小康社会的发展,渔洋已搭起“渔洋工业园区”和“大、小苏湖开发区”的架子,并以“两区”为平台,作为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载体。在抓好全面招商、各行业招商的同时,采取招大商、引巨资、建“特区”的思路,广招天下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两区”。
近年来,渔洋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围绕强化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服务为重点,成立外商服务中心,建立经济环境恳谈会机制,开展“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制度,制订了一系列的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全方位吸引外商,吸纳外资。目前,已有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以及省内武汉、十堰、荆州、江汉油田等地客商28人在渔洋的工商业、农业、服务业投资兴业。渔洋,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领导分工
熊家华:党委书记、镇长。主持党委政府全面工作。
赵国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协助镇长抓政府全面工作,牵头经济工作、铡重工业经济。(13407284666)
从孝君:党委副书记、人大联络处主任。主持镇人大联络处全面工作,牵头党群、机关管理工作、分管民政、残联、政法工作,负责幸福泵站工程协调。
盛永丰: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主持纪委全面工作,牵头农业、农村工作,分管政协、监察、信访、工会、农村政策、水利、血防、能源、水改、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工作。
袁作萌:党委委员、副镇长。分管财经、财贸、计划生育、计划、统计、物价、烟草、审计、机关后勤、档案、农村财务管理、屠管办、苏湖渔场、政府接管中心工作。
王双莲:党委委员、副镇长。分管工业、招商引资、电力、安全、教育、筹措办、妇联工作。
宋家林:党委组织委员、统战委员。分管组织、统战、人事、劳动、编制、土管、交通、高产农田建设、支油、老龄老干工作。
孙志刚: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分管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粮棉油生产、小康办、共青团工作。
习程晓:党委委员、分管文化、卫生、广播电视工作,协助分管工业经济。
高奇华:科技副镇长、分管科技科协、血防、能源、水改工作。
赵守章:主任科员。分管多种经营、林业、水产、畜牧兽医、科技科协等工作。
郑吉忠:党政办主任。主持党政办工作。
招商简介
湖北省潜江市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百里水乡园林,河渠纵横,泵站林立。天然淡水湖,人工水产养殖场星罗棋布,全境8万亩水面养育数十种名贵淡水鱼虾蟹产品,气候适宜,风景秀丽,充满诗情画意,孕育无限商机。
1、投资环境
1.1政策优越
潜江市人民政府诚招海内外有识之士来潜江境内投资兴业,税费政策优惠,法制环境良好,操作程序公示,水、电、道路配套。愿意精诚为投资者提供一流的优质服务。近年来,全市乡镇外商投资纷至沓来,在这里落户,华中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已成规模,有台湾、上海、厦门多位外商在渔洋镇大苏湖投资养殖。
1.2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潜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东接武汉黄石,西邻古城荆州达三峡,北依汉水,南接长江,四季通航。宜(昌)——黄(石)高速公路,高等级318国道横贯全境,市域公路、乡镇公路四通八达。处于湖北省中部,中国内陆西部结合点。渔洋镇距潜江市25分钟路程,潜江市距武汉一个小时路程,距上海12个小时路程。
2、淡水产品资源丰富
2.1养殖水面
潜江市境内现有养殖水面8万亩,进排水设施配套,水质好,气候适宜,无工业污染,绿色养殖。
渔洋镇大苏湖现有养殖水面5000亩,可开发养殖水面12000亩,汉水水系,供排设施完善,水质尤为优质。
2.2淡水养殖品种
境内养殖品种有中华鳖、中华绒蟹,武昌鱼、草鲢、花鲢、草鱼、青鱼、鲤鱼、鲫鱼、鳊鱼、乌鱼、河鳝、河鳗等淡水产品。潜江境内可年产草鱼17396吨,鲢鱼256820吨,鳊鱼3087吨,河蟹574吨,甲鱼479吨。品种齐全,品质优良。
渔洋镇大苏湖除有上述淡水养殖产品之外,华中地区最大南美白对虾、草虾基地等海类产品项目在渔洋建成。
2.3其它农产品种植养殖
渔洋镇大苏湖是禽类养殖、水禽、莲藕大面积种植,大然绿色农产品种植区。
2.4本市与古城荆州邻界处建有万亩中华鳖和名贵中华鲟养殖基地
3、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
3.1中国进军大西部,受中西部发展政策的促进和支持,武汉市被众多投资商认为是前进中西部市场的重要桥头堡。
2002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62亿美元,在中国大陆大城市中排名第6位,年增涨率达13%,为全国最高水平,亦为大陆中部的最大商业城市及交通、物流贸易中心。
3.2潜江市东面背靠武汉,拥有武汉市场的空间,向西过潜江市后进入丘陵地区和山区,养殖水面和淡水产品资源相对贫乏,但黄宜高速公路与宜昌至重庆的高速公路已连通,且宜昌、重庆、成都都将为一级大都会,均是集行政、物流、消费、产业、教育于一身的大城市,产品销售市场的潜力无法估量。
3.3潜江市淡水产品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加工成本低。
潜江地处中国内陆中西部结合点,市场扩张潜力大,产品销售半径大,运输成本低,已有上海客商在我市境内投资龙虾加工项目,出口创汇占湖北省虾类出口创汇之首;有浙江商人在我市境内投资淡水贝壳加工项目,出口创汇占湖北省贝壳类出口创汇之首。
3.4潜江市渔洋镇大苏湖有丰富的地下盐卤资源,养有南美白对虾、草虾等海类产品,更突出其地域优势和经济优势。
3.5在上述市场、资源、成本优势下,养殖、加工的淡水产品完全可以内销60%或超过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