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龙镇隶属依安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东南濒临双阳河,南与林甸县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5公里。
依龙镇,原名龙泉镇。中华民国初期,属林甸县辖地。1915年士绅于文波创立垦牧公司,于此出放龙泉屯基。1919年林甸县知事收回屯基,改放镇基,居民日增,工商业兴起。1923年10月,将龙泉镇划归依安设治局管辖,遂为治城,划为第一区。1929年1月,设治局升改为县,龙泉镇遂为依安县城。东北沦陷后,初为龙泉保,1938年6月改为龙泉街。1941年10月
,伪县公署迁至泰安镇,将龙泉街改为依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设置依安区。1950年12月,改为第七区。1953年6月,因与县重名,遂取“依安、龙泉”二地名之首字,更名为依龙镇。1956年8月,合并大乡,改为依龙乡。1958年9月,改称依龙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为依龙乡。同年4月,改为依龙镇。
依龙镇辖区濒临双阳河,地势平坦。全镇总面积2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及甜菜、亚麻、马铃薯等。镇办工业有木器制造、亚麻加工、皮革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184万元。全镇共辖永祯、平山、德发、公平、繁荣、自新、巨龙、德成、公和、致富、庆生、农民、德玉、民主、新立、丰收、庆玉、西民主、新光等
19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61人。镇政府驻地永祯村。
【乡镇概况】
依龙镇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小兴安岭西南麓,松嫩平原北缘,依安县城南45公里处的双阳河北岸。东与双阳镇相接,西与林甸东兴乡、依安县三兴镇为邻,北与中心镇相连,南与富饶乡接壤。地处东经125°18´北纬47°18´。该地四季变化明显,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少雨,秋季多雨早霜,冬季严寒持久,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125天,年平均降水量460毫米。年日照时数27,900小时,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夏季为南风,平均风速4米/秒,最大冻土深度2.7米。
在依龙镇南6公里处,双阳河由东向西蜿蜒流过,地势低洼,河床较宽,水位、流量随季节变化较大。省内平原地区第二大水库——双阳河水库坐落在境内。
依龙镇域的地形为板状平原,幅员面积507.7平方公里。现辖18个行政村,144个自然屯,1.3万户,5.4万人,有耕地54万多亩。
资源概况
农产品资源。年产甜菜5万吨,马铃薯5万吨,奶花芸豆2万吨,葵花2万吨,玉米8万吨,大豆2万吨。农业生产以增加科技含量为先导,加大科技投入,所种植的各种作物种子全部优良化,化肥与农家肥结合,农机与农艺结合,同时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中,实施“四区轮作”,归方连片经营,全镇机电井、组合井、喷灌设备300多处,境内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农田水利工程。种植业年创产值稳定在1亿元左右。畜产品资源:大鹅年饲养量50万只,黄肉牛5万头,奶牛2000头,山绵羊5万只,生猪10万头。畜牧业生产呈强劲发展势头,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50%以上。劳动力资源:全镇有劳动力2.7万多个。森林资源:全镇有林面积3万多亩,林种为杨树。水资源:双阳河水库蓄水量2.97亿立方米,开发水田前景广阔。
工农业概况
有年产3,000吨依龙老窖的齐齐哈尔市黑龙酒业有限公司、年孵化鹅雏50万只的天鹅孵化有限公司、年加工50万只大鹅的北方兴国鹅业有限公司、年加工1,000多立方米木材的细木工板厂、年生产500万块空心砖和5000节水泥涵管的长维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糠醛的禹开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年创产值2000万元,实现利税200万元。
交通通讯概况
境内有依明、依林两条县级公路和依三、依双乡级公路,总长70多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镇除镇直外, 9个村均开通程控电话,装机3,000多部,移动电话1.5万多部,通讯覆盖面基本没死角。
文教卫生概况
全镇2所中学,30所小学,在校生3000多人,师资力量200多人,连续5年中考入学率居全县农村乡镇之首,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文化工作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被省文化厅授予先进文化镇称号。卫生事业蓬勃发展,镇卫生医院设施齐全,医护力量雄厚。18个行政村,村村有卫生所,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镇。
财政金融概况
镇财政收入稳中有升,2006年镇财政收入70万元,2007年镇财政收入80万元。镇内有信用社2处,邮政储蓄1处,每年储蓄存款流转额达亿元。
【本地特色】
依龙镇的奶花芸豆驰名中外,由此形成了100多家以收购奶花芸豆、葵花为主的农产品集散地,每年从依龙镇向关内和港口发送农产品50多万吨。奶牛生产渐成气候,存栏量突破2000头。大鹅生产巩固发展,年饲养量50万只以上。招商引资创办工业企业一年一个大项目。储量2.97立方米的双阳河水库及双阳河沿岸,鸳鸯戏水,鱼儿打漂,稻谷飘香,是夏季旅游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