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天坛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西安天坛位于西安南郊天坛路南,初建于隋而废弃于唐末,它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也是西安作为古都仅存的较完好的皇家建筑。原为土堆,作为 "唐天坛遗址"保护。唐代21位皇帝除顺宗、哀宗外均在此处进行过祭天的礼仪。

说起天坛,很多人想起的是北京的天坛,然而在西安,有着比北京天坛更古老、更有历史价值的天坛,由于它被隐秘在一个破旧的院落中,很少有人去关注。

天坛初建于隋而废弃于唐末,古叫圜丘,又名圆丘,后被称作天坛。它位于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东约950米,即今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以南。西安天坛遗址是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是1957年8月31日公布的。1999年3月社科院考古队考古研究所安家瑶研究员主持发掘出土,整体较为完好。揭露出残存的台壁,摸清了唐代圜丘的基本形制。西安市文物局在2003年~2004年,对天坛组织实施了保护工程。

圜丘为四层圆坛白灰抹面。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呈十二辰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分别朝12个方向辐射,大约体现了唐人心目中的天上十二辰,均匀分布于圆坛四周,为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称北、南、东、西陛。其面南的午陛则宽于其他十一陛,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是皇帝登坛的阶道。

圆坛共有四层,全用土堆砌而成,高约8米,最底层的面径约54米,第二层面径约40米,第三层约29米,第四层(即顶层)约20米,各层高1.5米至2.3米不等,顶层圆心位置可见一小凹坑。隋朝2个皇帝和唐朝19个皇帝都在此祭天,尤其是女皇武则天曾在此祭拜。唐以后圜丘废弃,坛体保留至今。1999年5月回填封土等待保护方案。整个圜丘的建造方式十分独特,整个坛体没有一砖一石,全部是素土夯筑,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层白灰面。

西安天坛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中国社科院文物专家安家瑶指出,和北京的天坛相比,位于西安的天坛更具有价值,北京的天坛只有5.4米高,西安的天坛高8米,北京的天坛只在四面有台阶,西安的天坛12面有台阶。北京的天坛建于明、清,西安市的天坛比它早1000多年。西安的天坛世界上独一无二。

其遗址还被列入西安市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保护规划已经上报国家文物局,如将来申遗成功的话,将会对外开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