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大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学校简介

苏州城市大学由原苏州科技学院筹建

苏州科技学院地处古城苏州的西部——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于2001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为建设部直属本科院校,1998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为铁道部直属本科院校,两校均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6个学科门类。

苏州科技学院于2001年9月由原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为建设部直属院校,1983年筹建,199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为铁道部直属院校,1980年成立。2000年两所学校的隶属关系同时划转到江苏省,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学校现有江枫、石湖、天平等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011亩,另有待建新校区(二期)727亩。教学行政用房18.3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979.5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8.65万册,电子图书71.8万册。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837人,其中本科生12159人,研究生316人。

学校现设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机电工程系、体育部等14个教学单位。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工程管理、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应用化学等52个本科专业,其中城市规划专业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历史学3个专业被遴选为第二批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03年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拥有城市规划与设计、环境工程、结构工程、世界史、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伦理学、专门史、基础数学、应用化学等10个硕士点;结构工程、世界史、环境工程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教学实验中心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为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学校现有教职工1669人,其中专任教师888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11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0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582人,占65.5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9人,占21.28%。现有硕士生导师118人,博士生导师9人。现任专兼职教师中有沈世钊、陈肇元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批专家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专任评审专家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江苏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江苏省“333工程”领军人物及培养人选30余人次,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0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0人,省部级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江苏省委、省政府“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培养对象1人。

2003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80项,国家级项目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2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共有42项科技项目通过省厅级鉴定,其中5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98部,发表论文4300余篇,其中有190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检索,1360余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学校近五年年均科研经费4100万以上。

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项,并参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已建成省部级精品(优秀)课程18门;有3部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18项课件获得省级多媒体课件奖。学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改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研究课题2项。教师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11部,省级立项建设精品教材2部。

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27000余名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和勤恳务实,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许多已经成为教育界、企业界的负责人或者骨干。学校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

学校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学校与英国、挪威、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芬兰、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接受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的学生来校学习汉语或实习。自1993年以来学校承担了12批次由商务部举办的为亚、非、欧、美及大洋洲国家(或地区)培训环保技术人才的任务。国际学术交流的范围和领域逐年扩大。

2008年,学校党委被授予“江苏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校先后6次荣获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国先进单位称号,并于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自2004年设立“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奖项以来,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苏、锡、常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本科高校。2006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争取在“十一五”末建设成在江苏省属本科院校中有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多科性大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