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室概况: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山东农业大学。这是山东省继山东大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后,省属高校第一个获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山东省在作物生物学研究方面有了高水平科研基地。
实验室于1999年1月开始筹建,是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植物遗传工程”、“果树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3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3年1月经科技部批准组建的首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6年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生命科学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评估结果良好。2007年4月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实验室拥有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和果树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应的3个博士后流动站。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5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7人。平均年龄为42岁。在实验室研究团队中,有院士3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5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博士生导师25人,“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有20人在国外工作、学习的经历,占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的44%,与国外院校或研究所有着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
实验室以小麦、玉米、果蔬等主要作物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我国作物科技和作物生产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宗旨,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按照“突出创新、争创一流”的整体思路,瞄准世界作物科学发展前沿,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确保黄淮海地区农业可持续、高效发展,促进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实验室的建立为我国作物科技提供坚实的理论创新平台,成为我国作物科学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全面提升我国作物科学的水平,推动依托单位的科技创新与发展。
实验室负责人:
实验室主任:董树亭教授
1953年生,山东省诸诚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精品课程(作物栽培学)负责人,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次赴乌克兰、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合作研究或考察。
长期从事作物栽培生理教学与科研工作,专长玉米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生理研究,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生理及其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编著出版《玉米生态生理与产量品质形成》、《植物生产学》等专著教材11部,主持国家科技攻关“无公害优质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示范”等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
实验室副主任:郑成超教授
1962年1月生,山东临朐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4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996年,获山东省“青春立功”一等功和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2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留校任教至今,先后获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和中国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2月至6月赴丹麦哥本哈根研修种子技术,1992年1月至1996年1月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生物学系留学,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2001年作为教育部选派的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合作研究, 主要进行了转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近五年来主持承担了国家“863”、国家“973”、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在重要功能基因、特异启动子克隆与功能鉴定等方面均获得了许多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克隆并在GenBank注册基因26个,申请专利3项。在《Plant Physiology》、《Plant Molecular Biology》、《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已独立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