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筑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力学家黄筑平,男,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3年至1966年为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现任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特邀客座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力学学报》(中、英文版)特邀主审人等。1985年至1986年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93年上半年应英国皇家学会邀请在英国进行合作研究。曾先后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一些著名大学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近年来主要从事固体力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塑性动力学,有限变形弹塑性本构理论,材料动态损伤,粒子填充流变材料的强韧化机理等。承担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及博士点基金多项。在塑性动力学方面,给出了理想刚塑性动力学中的两个间断定理和任意凸加载面随动强化弹塑性结构的动力安定定理,并据此构造了最一般形式的结构塑性动力响应的位移上界;给出了国际上称之为“黄筑平定理”的位移下界估计,并推广到粘性材料和受任意载荷的情形;提出了最优模态的选取准则并得到了结构最终位移的近似表达式。在有限变形弹塑性本构理论方面,指出了当前国际某些权威理论所存在的问题,具体给出了单晶材料中用塑性应变率表示塑性旋率的解析表达式;在非平衡态热力学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计及温度效应的准热力学公设,并由此系统地给出了有限变形热弹塑性本构理论,讨论了应变度量改变时的不变性关系在材料动态损伤方面,导出了新的韧性材料的孔洞增长模型,并从不同角度对其作了推广;他还首次从实验和理论方面对韧性材料中微损伤演化的统计规律和随机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粒子填充流变材料的强韧化机理方面,给出了广义自洽模型上、下界的显式表达式,讨论了材料的粘性效应对损伤演化规律的影响,导出了孔洞开始汇合的临界条件,提出了新的有限变形热粘弹性的内变量理论等。

发表论文100余篇。作为完成人之一,获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著作有《连续介质力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合著《塑性力学引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该书于1996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主编《塑性力学及其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